三、活动实录
初中历史核心知识点汇编。
2023年中考历史18个核心知识点
1.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四次战争和四个条约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2.中国学习西方的三个过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洋务运动(器物)、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制度)、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
3.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旅程
中共一大、国共合作、长征、遵义会议、开国大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平解放西藏、一届人大、三大改造、三面红旗、十年“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防外交成就。
4.国民党重大事件
中华民国的建立、国民革命、黄埔军校、五次围剿、西安事变。
5.重要战争
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千里跃进大别山;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6.两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及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战:巴尔干、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珍珠港事件、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雅尔塔会议(两极格局)。
7.三次科技革命(时间、重要发明及影响)
第一次:蒸汽时代。
第二次:电气时代。
第三次:信息时代。
8.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9.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自下而上)
10.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自上而下)
11.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
12.美苏争霸(序幕、开始、形成、过程、结果)
13.世界格局特点及应对措施
政治:多极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
14.炎黄传说、夏商周三代、分封制、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科举制度、隋朝大运河、百家争鸣、江南经济的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郑和下西洋、诸子百家、郡县制、行省制。
15.评价历史人物
秦始皇、汉武帝、毛泽东、华盛顿、罗斯福、林肯。
16.四大文明古国、三大宗教、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冲突、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17.民族工业的发展。
七年级上册核心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1.北京人:距今约20万—7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2.原始农业: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房屋是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
4.半坡居民: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制作并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
5.炎帝、黄帝: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西周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3.青铜器: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4.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5.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7.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又称《道德经》。
8.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其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9.百家争鸣
(1)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2)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3)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礼治”制天命而用之。
(4)庄子:道家代表人物,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主张精神自由。
(5)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
(1)中央集权制度:①中央,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②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朝廷任免。
(2)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北击匈奴,解除匈奴对北部边疆的威胁。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4.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
5.丝绸之路
(1)路线:长安(起点)→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2)作用: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6.汉朝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7.造纸术:西汉时发明,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此后纸逐渐代替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8.张仲景:东汉末年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称为“医圣”。
9.华佗:东汉末年名医,擅长用针灸、汤药为病人治病;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10.《史记》:作者是司马迁,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2.祖冲之: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3.《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