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研读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导学案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案。一般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都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列出来,供学生学习时把握。因此,在课前预习学习中,教师应明确要求学生首先阅读导学案的学习目标。
第二步: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导学案(预习单)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和知识框架。即课前预读,在阅读新课教材的基础上,学生还可阅读参考资料,必要时还需要阅读与新课有关的学过的课文,有针对性地对新课学习可能涉及的旧课知识进行回顾。
第三步:勾画教材,进行批注。就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中有关规定、定理和重点圈点画线,或者是进行批注、分段落等,必要时还需要在一个专用的练习本(预习本)上写写画画。特别是预习理科教材,阅读时准备好一支笔和一本练习本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则要求学生准备双色笔,课前预习一般用黑色笔进行勾画、批注等,对重点内容,课中更正答案等用红笔进行批改,以便学生区别。
第四步:写预习笔记,记录疑点难点问题。预习笔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少,有不同的要求。
最简单的预习笔记可以只写出本节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个人的初步见解,以及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所以对一些比较简单的课文预习,或是学习时间比较紧张的课文预习,可以只完成“读”和“画”两步程序,而不用写预习笔记。因为通常在“画”的过程中,已经勾画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个人的见解及问题。
我们一般则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完成导学案,以便在新课导入后,教师进行自学抽测、检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集中精力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加大课堂检测的容量,开展课堂教学中的当堂识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步:重点知识的识记,巩固预习成果。预习的最后阶段对新课重点知识进行记忆,如重要的词、句和段落,重要的概念、定理和结论,重要的事件、人物等要求能基本记住。
在阅读记忆中,尽量把新课知识与已学过的旧知识建立联系,也就是前面说的预习时应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这样不仅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还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记忆起来也容易多了。对于一些相似的新旧知识,比如相似的概念、相似的词句、相似的公式、相似的名称、相似的实验和物质、相似的性质等,可采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记忆。这种让新知识植根于旧知识的生长点上的预习,会使头脑中形成的“初步印象”更深刻。
课前预习的步骤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有的根据导学案预习,有的根据预习单预习。预习的方法很多,比如提纲预习法、符号圈点预习法、快速阅读预习法、表格预习法、习题试解预习法等,学科不同,方法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