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合作课堂要领

历史学科合作课堂要领

伴随着课改的春风,三年的内涵发展进程已临近尾声,作为课改示范教师,通过课改示范校教师项目这一平台,不断提升了自己,收获颇多。当然,自己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也还有一些困惑与疑问。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在初中阶段,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门边缘学科,无足轻重,特别是在目前中考改革的形势下,历史学科的分值调整为10分,所以很多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学科地位的降低导致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急剧下滑。所以,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拟从历史学科合作课堂要领方面,粗浅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斧正。

对于“课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当代著名教育家冯恩洪教授所说:“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是变革课堂。通过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由讲授走进合作,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我们就能把教学质量撬起来。”提高课堂质量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是减少讲授,走进合作。因为讲授式教学,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则是被动地学习,而合作教学则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学习的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在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编制和小组建设构成了课堂改革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在历史教学中,这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课堂教学模式是基础,导学案编制是方法,小组建设是核心。

课堂教学模式一般由课题导入、目标呈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等环节构成,能让课堂流程清晰,环节紧凑,能有效降低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当然,教是为了不教,在熟悉模式后,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突破模式,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如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

有了模式之后,我们需要一个实行模式的载体,这就是导学案。导学案一般由课题、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等五部分组成。在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问题设置是关键,一个好的问题一定是能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所以,问题设置得太难或者太简单都不利于小组讨论。设置合适的问题是小组能有效讨论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导学案和教学模式,真正要实践操作,决定课堂高效的则是小组建设。

小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各种培训,包括学科组长的培训、班主任的培训、任课教师的培训、小组组长的培训、学生的培训。反反复复,直到他们领会为止。在小组建设中,班主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班主任要了解班级成员的知识结构,甚至是性格特点,这是组建小组的前提。小组一般以4到6人为最佳组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小组。其次,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记录人、发言人、纪律委员等,让他们明白小组的功能,各自的角色分工。要不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使小组功能发挥到最佳。再次,确定小组的组名、组规、组训、组歌、组徽等,对小组长进行反反复复的多次培训,让其领会工作职责,对小组成员进行严格管理,对全体同学进行培训。最后,要建立一套小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形成一种公正、合理的有效竞争氛围。

由于历史学科属于文科类科目,在课堂合作中,分层次进行问题设置,是有效讨论的关键,可以这样说,每一堂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问题的设置,所以设置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此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也可贯穿于历史教学中,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范本,教师要善于发掘,把道德教育、理想教育渗透其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兼顾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正确疏导、理性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快乐健康地成长。当然鉴于现在的改革形势,活泼多变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良好兴趣的重要方面。教师也应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

在合作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们一起成长,学到了很多东西,正所谓“学无止境,达者为师”,很多时候,我都被学生深深地感染,甚至是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我想“教学相长”的真谛也就在于此吧!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都达不到完美的境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一种职业幸福感,需要不断努力,要善于观察,善于积累,静下心来搞研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教育过程中,其实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收获,只是平常我们不善于记录,学生小论文、课后反思、经典案例、感动瞬间等,都是极好的素材,只要我们方向正确,方法正确,就一定会学有所获。

一位真正优秀的老师,是要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需要的是观念的改变,还需要老师能够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付出爱心。让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活泼的笑容,这就是教育的力量,或者说也是爱的力量吧!

内涵发展项目虽然已结束,但我们的课改依然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