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过程
1.确定学习目标
(1)会制作符合实际需要的双向细目表。
(2)能发挥双向细目表的作用,有效指导教学。
2.什么是命题双向细目表
命题双向细目表是在命题中根据考试的目的和要求制定的测试内容和测试目标的具体计划,并以图表形式详细明确地列出各项内容的量化指标,用以规范地指导编题、制卷。
3.编制双向细目表的步骤
(1)列出考试测量的行为目标。(表格最终呈现的是测量目标)
(2)列出具体的考试内容。(表格最终呈现的不一定是具体内容)
(3)确定每一考试内容与测量行为目标的对应关系。
(4)编制以考试内容和测量目标为两维的表格。
(5)确定题量(赋分)和题型,预估难度值。
4.编制双向细目表的依据
(1)《课程标准》培养目标。
(2)《考试说明》测量目标和行为目标。
(3)教材内容。
(4)学生实际。
5.双向细目表的作用
(1)有利于在命题前全面把握测量目标。
(2)有利于在命题前明确考试内容。
(3)有利于提高命题的规范化和科学性。
(4)有利于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指导教学。
6.双向细目表的有效使用
(1)考试前。
(2)考试后。
(二)教师编制双向细目表
1.确定内容:七年级下册第1课到第11课
2.教师编制双向细目表
3.历史学科组开展集体研讨
4.选出编制优秀的双向细目表
2022年春七年级历史月考测试卷 双向细目表

续 表

续 表

5.教师编制试卷
2022年春七年级历史月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的此河是哪位皇帝开凿的?(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2.对比分析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
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历二世而亡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复习七年级下册知识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年代标尺,其中②处是谁建立的王朝?( )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李世民
4.唐朝时科举制度流传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明当时的科举考试重视哪一科目?( )
A.明经科 B.进士科 C.都重视 D.都不重视
5.下图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农业技术进步 B.政治制度完备
6.下列属于唐朝书法家的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颜真卿 D.魏徵
7.下列如图出土于唐朝墓葬的文物反映出唐朝( )

A.国内民族关系友好融洽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科学技术发展领先世界 D.诗歌繁荣,艺术璀璨夺目
8.“天宝末,禄山作乱,北方浩劫,朝廷日衰”描述的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文字狱
9.开元、天宝年间,大量的外国人及周围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出现了“胡化”的苗头……唐朝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这体现出唐代( )
A.保守封闭,自力更生 B.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C.奢靡腐化,享乐成风 D.重文轻武,革除旧弊
10.据记载,公元630—894年,在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共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批遣唐使,随行的还有众多留学生和留学僧。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加强两国友谊 D.求取佛经教义
11.下列有关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B.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C.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政权分立,可见分裂才是历史发展趋势
12.一学者在分析中国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下图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女史箴图》B.《洛神赋图》
C.《步辇图》D.《清明上河图》
13.1115 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权,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使女真势力迅速壮大的是( )
A.阿保机 B.元昊 C.阿骨打 D.铁木真
14.《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它对北宋前期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人的事迹加以演绎,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该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 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了澶渊之盟订立前( )
A.北宋和辽的争战 B.北宋和金的争战
C.南宋和辽的争战 D.南宋和金的争战
15.下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卡片,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主题是( )

A.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B.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宋朝商业的繁荣兴旺 D.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6.“排版时,先在一块铁板上放置松香、蜡、纸灰,再框一铁框。框内排满单字后,用火烤化松香和蜡,并用平板压平字面。冷却后固定成一版……”材料描述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火药 D.活字印刷术
17.宋元时期的大都市较为繁华,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
A.杂剧 B.蹴鞠 C.瓦子 D.念白
18.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材料叙述的是回族形成的( )
A.背景 B.原因 C.经过 D.意义
19.下表所示著作的作者是( )

A.司马迁 B.司马光 C.苏轼 D.辛弃疾
20.“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描写的是( )
A.辽与西夏的对立 B.宋辽的盟约
C.北宋的灭亡 D.南宋的偏安
21.我国的历史是由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在其发展长河中,出现了许多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
A.辽朝 B.西夏 C.元朝 D.金朝
22.元朝内外交通发达,对外交流也较频繁。下列哪一人物来自海外,且在元朝时曾到过中国( )
A.马可·波罗 B.阔端 C.蒙哥 D.萨迦班智达
23.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不属于“元曲四大家”?( )
A.关汉卿 B.马致远 C.郑光祖 D.苏轼
24.元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统治不同的民族,元朝实行了( )政策,将全国居民分成不同的等级,最终这一政策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A.重蒙抑汉 B.禁止通婚
C.民族优劣 D.四等人制
25.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下列选项与宋元时期史实不符合的是( )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司马迁主持编写《史记》
C.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
D.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这位隋朝皇帝曾为营建东都洛阳,每年征发劳动力二百万人。他统治残暴,终究让百姓忍无可忍,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隋朝灭亡。
材料二:开元末年以后,皇帝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各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隋朝是哪年灭亡的?(4分)
(2)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他在位时期出现了哪一盛世?安史之乱爆发于哪一年?(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2分)
27.历代王朝在治国理政方面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宋初统治者削弱相权,以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部编教材《中国历史》
材料三:在中央,分别设立掌管全国行政事务、全国军事事务、监察事务的机构……其他地区设置 10 个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分别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
——摘编自部编教材《中国历史》
(1)材料一图示反映了唐朝在政治上实行哪一制度?(1分)
(2)材料二中的“宋初统治者”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削弱相权”“控制军队”的办法分别是什么?之后的统治者为“掌控财权”在地方设置了什么官职?(5分)
(3)材料三反映的元朝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什么制度?其中“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是什么机构?请分别举出元朝在台湾地区和西藏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的名称。(5分)
(4)结合所学谈谈,上述治国理政方针有什么共同的作用?(1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
——《旧唐书》
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四:(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1)材料一中文成公主和亲去了哪里?(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民纪念岳飞的原因。(2分)
(4)从材料四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2分)
(5)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你认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贵族官员皆以学习汉文化为荣……为元代杂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民族史纲要》
(1)材料一中的“兴庆”是哪一政权的都城?1208年,宋朝的都城在哪里?(4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是什么?这一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什么是榷场?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领域。(5分)
(4)综上所述,概括两宋时期民族交融的新变化。(3分)
2022年春七年级历史月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6分,共50分)
26.(12分)
(1)隋炀帝;(2分)618年(2分)
(2)唐玄宗;(2分)“开元盛世”;(2分)755年(2分)
(3)统治者应爱惜民力,实行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2分,符合题意即可)
27.(12分)
(1)三省六部制(1分)
(2)宋太祖;(1分)分化事权和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2分)转运使(2分)
(3)行省制度;(1分)枢密院;(2分)澎湖巡检司和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或宣政院)。(2分)
(4)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等。(1分,符合题意即可)
28.(10分)
(1)吐蕃。(2分)
(2)北宋与辽议和(或澶渊之盟)。(2分)
(3)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2分)
(4)元朝疆域空前辽阔。(2分)
(5)民族交融,共同发展。(或和平相处,友好交往)(2分)
29.(16分)
(1)政权:西夏;(2分)都城:临安。(2分)
(2)政治格局:民族政权并立;(2分)标志:元朝统一。(2分)
(3)榷场:两宋时期位于民族政权边界的贸易场所。(2分)主要领域:政治、经济(生活)、文化。(3分)
(4)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主体多元。(3分,符合题意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