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业设计

二、作业设计

(一)基础性作业

选择题(A层,答案略)

1.《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公车上书

2.下表中可以用来说明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活动的选项是( )

A.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学习了西方科学技术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抨击了封建道德

3.他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是( )

A.邓世昌 B.梁启超 C.孙中山 D.陈独秀

4.1895—1898年,中国民间新增报刊约60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报刊(见下表),主要传播的思想主张是( )

A.自强、求富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变法图强

5.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人们认识到仅仅依靠军事变革无法挽救民族危亡。此时,一群举人冲破长期沉闷局面,掀起一场救亡图存运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6.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D.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

7.中国和日本,在受到西方影响之前,两国文化相通、国情相若,随后又在大致同一时期面临西方势力的严峻挑战,并且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境遇不可谓不似。然而,这一切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日本成功完成了近代化进程,中国却步步沉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甚至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近代造成中国和日本“天壤之别”原因是( )

A.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

B.日本大化改新的成功,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C.中国鸦片战争的失败,日本工业革命的完成

D.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8.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创办,一开始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设有农学、工学、医学等十科,辛亥革命后改称为北京大学。据此推断,京师大学堂应创办于( )

A.百日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国民政府时期

9.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以下选项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训练新式陆海军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10.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11.“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八国联军侵华一五四运动

D.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

12.史论结合是历史阐释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而戊戌变法的参与者谭嗣同临终愤慨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两个不同的事件却有着相类似的结局,主要说明( )

A.他们失败的相同根源在于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B.他们都没有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

C.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D.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材料题(B层)

(二)素养类作业(答案略)

1.历史情景剧——谭嗣同的故事展演。

2.百日维新故事情节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