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与启示
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要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要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要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我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尝试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再由学生来解答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讨论交流中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思维主体——人的内部条件中“问题情境”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先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在学生讨论解决此问题之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
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通过情境引发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应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和历史挂图等学习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情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