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新课导入
同学们,战争给我们的感觉是刀光剑影,今天我们学习的鸦片战争则从美丽的花说起。(写出课题)
(2)课件出示一组各种颜色的罂粟花
让学生欣赏后问美不美?(学生回答美),教师可说“不美”,因为罂粟花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肮脏的灵魂——毒品鸦片。这样引入形成强烈对比,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件出示鸦片的制作过程及吸毒者的悲惨结局,带领学生归纳吸毒的危害及英国选择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必然性。
通过罂粟花引入本节内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摆脱传统历史课的枯燥无味,客观上也有利于对学生的道德、审美观及禁毒必要性进行教育。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前面我们了解了鸦片的特点,因而鸦片被英国选择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那么,教材中“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及“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造成哪些严重危害”这两个问题就留给学生阅读教材后告诉我们答案。(教师可提示背景)
这样,学生阅读归纳,教师总结做法,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客观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关于林则徐为什么禁烟及禁烟具体措施的问题,可让学生在认清鸦片危害性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3)课件出示虎门销烟的过程,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4)课件展示林则徐图像,教师介绍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把握民族英雄的界定,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以上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5)根据上述内容,教师提问:“这场战争是因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英国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由于这场战争是因鸦片走私引起的,这场战争就被称为“鸦片战争”。
学生自主探究,锻炼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主持、引导作用。
3.自主学习,归纳整理
关于鸦片战争的过程,我们就请同学自己归纳,展示成果。
课件出示鸦片战争示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引导学生归纳出:由于清王朝入主中原后,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失去了通过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机遇,造成了清政府故步自封、愚昧落后、夜郎自大的心理,结果是“落后就要挨打”,在战争中吃了败仗。尽管中国进行了英勇抵抗,但仍然挽回不了失败的结局,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正所谓弱国无外交。
4.教师总结
带领学生归纳条约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逐条分析其影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东南沿海;便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得出结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斗争。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社会是指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封建剥削制度。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形式上是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南京条约》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北京条约》,随后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是大大加深,最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只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