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活动实录
(一)高普红老师结合自己命制的试卷进行专题讲座。
2022年秋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 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2.他被称为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具有“部落联盟首领”和“奴隶制国家国王”的双重身份。他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受世人称赞。“他”是( )
A.炎帝 B.尧 C.舜 D.禹
3.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民主选举制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历史,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有( )
① 施仁政,方能得民心 ② 为君、为臣应做到“有功于民”③ 治国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④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发动战争,是历史的倒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了解身边的“历史”很有意义,如果你要了解自己父母童年的历史,以下方案中最具可行性的一种是( )
A.网上问卷调查
B.访谈父母的老师和同学
C.观察父母的日常生活
D.整理父母童年的照片后去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有关夏商周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周确立分封制②商朝用甲骨文记事③夏朝的建立④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
7.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到战国初期,只有10多个了。这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是( )
A.适者生存 B.弱肉强食 C.诸侯争霸 D.走向统一
8.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 )
关键词: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9.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说的是哪一工程建成后的影响?”( )
A.都江堰 B.灵渠 C.兵马俑 D.长城
10.“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该诗“将相本无种”用的历史典故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相关,指的是下列中哪一历史事件?( )
A.国人暴动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楚汉之争
11.“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汉高祖建立西汉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09年
C.公元前207年 D.公元前202年
12.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政策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封建统治 B.吸取秦亡教训
C 发展农业生产 D.减轻农民负担
13.下图漫画反映了中国古代某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这一时期是( )
A.秦朝末年
B.西晋晚期
C.西汉中期
D.东汉中后期

14.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标志是(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张骞第三次出使西域
C.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 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后
15.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作是( )
A.《大唐西域记》B.《史记》
C.《资治通鉴》D.《本草纲目》
16.据史书记载,某医学家对他的学生说:“吾有一术,……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下列属于他的医学成就的是( )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D.“麻沸散”
17.下列宗教产生于中国本土的是( )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8.下图是中国古代哪一工艺的制作流程?( )
A.西汉发明造纸术
B.蔡伦改进造纸术C.儒家长安建太学D.古人使用印刷术

19.下列有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说法正确的是( )
①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②220年,曹操废掉汉献帝,建立魏③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④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人口迁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形成于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是在( )
A.东汉后期 B.三国时期 C.西晋时期 D.唐朝中期
21.学历史必须准确掌握“人物、时空、事物”等要素,请找出下列史实回顾中正确的一项( )
A.秦朝蔡伦发明造纸术,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B.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C.西晋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光武中兴”
D.三国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22.下图是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示意图的一部分,其中,①处的政权名称是( )

A.秦朝 B.东汉 C.东晋 D.前秦
23.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下列属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4.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面所示示意图反映的阶段特征是( )

A.文明起源 B.社会变革 C.国家统一 D.政权分立
25.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
A.《兰亭集序》中的书法 B.顾恺之的画作
C.龙门石窟中的佛像 D.《大明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道家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部编版)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材料一中哪一学派的观点被秦朝采纳?(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其政治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观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2分)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看法?(2分)
28.(14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羸政)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四:“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够众望所归,首先是契合了各国求发展、谋合作的共同愿望;第二是中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被广泛地认同和接受;第三是我们的做法是与各国对接发展战略,平等互利合作。
——纪录片《大国外交》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指哪一王朝?(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秦王朝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两例重大举措。从材料二中可见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5分)
(3)汉武帝时代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三中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E两处名称写出来。这条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5分)
29.(12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篇】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出现了学术繁荣局面。
【改革篇】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生前把皇族的姓氏由拓跋改为元;他要求鲜卑官员“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科学篇】
材料三: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艺术篇】材料四:

图A《兰亭集序》

图B《女史箴图》
(1)指出材料一中谁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这次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3)东汉时期产生的一部医学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这部著作是什么?(2分)
(4)图A、图B分别是谁的作品?(4分)
2022年秋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2分)
(1)饲养家畜;(1分)制作陶器;(1分)长江流域。(1分)
(2)商朝;(2分)“泥范铸造法”。(2分)
(3)汉武帝;(1分)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1分)
(4)南京;(1分)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分)
27.(12分)
(1)百家争鸣;(2分)法家。(2分)
(2)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2分)儒家学派。(2分)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2分)
(4)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8.(14分)
(1)秦朝。(2分)
(2)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4分,任答两点即可给分)
趋势:统一。(1分)
(3)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2分)
(4)A:长安,(2分)E:古罗马(或大秦)(2分);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1分)
29.(12分)
(1)孟子(2分)
(2)北魏孝文帝改汉姓,说汉语;(2分)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2分)
(3)《伤寒杂病论》(2分)
(4)图A王羲之;(2分)图B顾恺之。(2分)
2022年秋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卷双向细目表

续 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