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探索,百折不挠
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田校长没有直接上课,而是进行了一次课前热身。田校长让学生齐读了课堂学习誓言“我以小组为荣,小组以我为荣”,让学生树立一种团队意识,从细节处落实小组的功能。接着又让学生集体大声背诵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和其中的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让我们耳目一新,既落实了考点,达到教学目标,又创建了书香校园,推广了国学经典,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效途径。学生们在这一活动中,不断受到熏陶,教育润物无声的作用得到有效体现。我们惊叹于田校长的奇思妙想,对课堂充满了期待。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导入很重要,好的导入能有效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接着,田校长的课堂激情澎湃、循循善诱,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比如考试失误、亲人离世、朋友背叛等,把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坎坷导入了新课《伟大的悲剧》的教学中,简洁明了,让学生快速回到课文学习中。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田校长用行动做到了这一点。
接着进入自主、合作、探究环节,田校长先介绍了作者茨威格,并结合考试,对易混知识点进行了强调,特别是作者的国籍,把教学与考试有效结合起来。这反映了田校长扎实的学科素养和深厚的教学功底。接着是重点和易错字词意的落实,学生全神贯注,积极参与,充分运用眼耳口手等感觉器官,进行有效记忆。看着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看着学生们用手在空中一笔笔地认真写字……我们被深深地震撼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爱屋及乌,在这一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一个落后的乡镇中心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要推行课改,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更难能可贵的是田校长自己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学生们是何其有幸?当然,这期间也凸显了田校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教学基本功,这一活动贯穿了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学科素养。接着是对文意的归纳,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变传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田校长进入学生当中,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学习,这一幕幕深深映入每一位听课教师的心中。一张张热情洋溢的青春脸庞,不正是斯宾塞“快乐学习”的具体实践吗?分层展示,分类加分鼓励,贯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也符合记忆金字塔的理论,最有效的记忆是教会别人。学生们采用了口头展示、个别展示、全组展示等多种方式展示学习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一张张自信阳光的笑脸,感受到学习真正成了一件让学生快乐的事。
之后是拓展延伸,“课文哪一段内容最让你感动?谈谈对你的人生有何启迪?”孩子们积极讨论,进行深入思考:如何对待成功与失败?如何对待逆境?最后的高潮是学生们的展示,“逆境出人才”“失败是成功之母”“遇到困难,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一个组比一个组的讨论精彩。布鲁姆认为“有爱才有幸福”,课本中斯科特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替自己的对手完成一个证明的作用。虽然失败了,但失败的过程中却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环:诚实、勇敢。道理很简单,但要让学生的心灵与久远的事情所蕴涵的精神品质获得有意义的联结、共鸣,似乎是一个难点。然而田校长抓住了学生与文本的契合点,通过两种方式,突破了这一难点。其一是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中体验、感悟文本的感情基调。不断地朗读、品味、体验语言的魅力,情感的细腻、含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了那种悲壮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内心思想的共鸣。朗读使语文教学回归到了语言学习的本位,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其二是换位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向学生强调生活中,我们也要正确地面对成功与失败,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田校长用PPT形象生动地总结了本课要点,最后是作业布置和下节课安排,整个教学过程完整,流程清晰,有效达到了学习目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堂精彩的常态课征服了众多的听课者。特别是千里迢迢自上海而来的韩立芬教授对这堂课做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