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的问题与对策

四、课前预习的问题与对策

适当的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的课前预习存在很多问题,教师缺乏有效的措施,往往效果不佳,无法落实,这种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预习时依靠教辅资料,迷信标准化的答案,热衷寻找现成的结论等。如何让学生的课前预习更有效呢?

1.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预习环节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转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好处。可以通过典型引路,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想,使学生认识到,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更轻松。教师也可对课前预习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等。

2.分层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科学的设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教师让他们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就行了;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采取分层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3.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预习、善预习。要让预习形式多样化。比如,历史课前预习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故事排练、表演,甚至还可以参照有关资料编写课本剧等。

4.预习检查要落到实处。预习光有布置不行,教师还必须加强检查。有检查才有落实,有测评才会促进学生进步。此外,教师还要明确赏罚制度,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不自觉预习的学生也要有适当的惩罚。

总之,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