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教学设计

七、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2017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发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中强调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盘点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今天就走进传统节日,探寻节日的渊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交流展示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一般是通过哪些方法了解的呢?

归纳:搜集资料的方法有采访调查长辈、查阅报刊书籍、上网查找资料、收听广播、观看影视、同伴交流等。

目的: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主题一:节日起源和演变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来源,有些节日是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是农业经济的产物,也有些带有宗教信仰色彩。简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来历提示:①春节的由来;②清明节的来历;③端午节的起源和相关故事。

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补充资料卡片: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由远古时期的冬天祭拜活动发展而来。冬祭是原始社会人们的一种习俗。《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祭、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

清明节:关于春秋时期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晋国内乱,介子推保护公子重耳出逃。在流亡期间,最艰难的时候,介子推割股为他充饥。后来重耳执政,就是晋文公,想让介子推做官,但介子推认为自己只是尽人臣的本分,不愿意做官,隐居山林。晋文公就放火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宁死不出,当找到他时已被烧死在柳树下。后来晋文公设立寒食节,全国禁烟禁火,以此纪念介子推,让后人知晓其只为大义不为名利的品格。

端午节:大家熟悉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学者闻一多先生曾经研究考证了众多历史记载,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的节日,具有宗教信仰色彩,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表达人们对伟人爱国之情的崇敬。

许多节日一旦产生后,就形成了相应的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

主题二:节日的习俗和文化

(1)学生交流节日的切身感受

结合课本第114页的图片,看节日习俗:春节拜年,端午节赛龙舟,清明节扫墓、戴柳,元宵节赏灯会。

(2)展示资料卡片:传统节日饰物与用品、饮食及仪式与活动

(3)节日习俗的传承(不变)与演变(变)

结合表格归纳,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共同之处为:

①都注重在家里过;

②都有仪式,并且很庄重;

③祭祀祖先;

④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关系很大。

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农业社会的文明,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从这些主题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怎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①尊重祖先和长辈,重视家庭的作用;

②从纪念屈原等可以看出,提倡爱国;

③清明踏青郊游,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热爱自然。

传统节日重视人与家庭、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宗敬祖、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也折射了祈福消灾、除旧迎新的求吉心理。

主题三:节日作用和影响

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春节”民俗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文化对今天的影响很大:

①节日融汇了亲情,增强了内聚力。

②节日带来了节日经济的发展。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充分展示了同学们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能力和沟通表达水平。对照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本第116页的小组合作研究结果展示评价标准,评价各小组的活动。

(三)当堂检测:单选题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描写哪个传统节日(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2.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宋代称春节为( )

A.元宵   B.除夕     C.元旦    D.元月

3.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赛、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的爱国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屈原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