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教学策略及考试中所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建议

三、教学建议、教学策略及考试中所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建议教师加强课堂教学能力

(1)要严格依据《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来组织复习,不能盲目降低学科要求。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考试态度,特别是在中考历史改革的形势下,分值调整为40分,更需要师生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2)课堂上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在教学中,对重点知识、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扎扎实实掌握,把基础知识落实到位,加强训练,做到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利用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强化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教会学生答题要围绕材料,抓住重点;注意对课本上各种材料的处理,如对图片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学会从所给材料中得到相关的知识结论;重视课本历史图片,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学生史观素养的训练,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如“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答案应立足于材料,并作相应的归纳和概括。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史习惯、书写习惯,思考、归纳、总结的习惯;在教学中多反思、多总结、多实践,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记住知识点,同时书面要能规范工整地表达出来,不出现错别字;学生在识记知识点时,应注意加强书写,特别是生词、生僻字、历史关键词、历史人物的名称。

(5)学科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尽量寻求适合学生的方法,帮助其记忆,不能死记,但要记牢;加强书写训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锻炼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历史;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等。

(6)提高答题技巧。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在题目中寻找关键词或关键句,沉着冷静,认真作答,看清楚题号及问题,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学生答题时做到要点化、系列化和段落化;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7)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知识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具备相应的历史人文素养。

(8)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9)历史周年大事仍然是复习过程中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继续给以重视。

(10)要高度关注近现代中国共产党的史实,能联系现在的时政热点分析材料及历史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2.建议教师注重对学科特色的凸显

(1)增强史料教学的意识。著名学者傅斯年说“历史就是史料学”,这句话当然过于绝对,但它反映了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史料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外国的历史课本都很厚,而我们的历史课本却很薄,所以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就显得干瘪,有很多内容甚至是只有观点没有史实。没有史料支撑知识点,是不利于学生理解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依据课标要求,适当补充典型的、图文并茂的史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增强史证教学的意识。建议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增强“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意识,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史料本身需要证明真伪,同时史料也证明了史实的正误,并影响由此得出的史论。教师要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探究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并通过不同史实的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3)增强细节化教学意识。建议教师用细节复活历史。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认为,中学历史课最好像讲故事一样,由老师讲给学生听。因为有的历史距离现实生活太过于古老,而大多数学生对与现实生活无关的历史内容缺乏兴趣,只有生动具体的历史故事才能够吸引学生。所以,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故事,通过故事把这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才有吸引力。如果让学生直接面对史料,不要说中学生,即使成年人也未必有兴趣。陈伟国先生也曾大声疾呼:一个优秀的历史老师,应该善于向学生讲故事。我们有必要确立一种教学理念:好的历史老师,一定会讲好的故事!一个有故事的课堂,必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3.建议教师注重复习的实效性

(1)重视课标。中考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解读课标是做好复习教学工作的基础之基础,是减负增效、提升师生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初三教师要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科学设置阶段复习计划和总复习计划。不可无计划、无目的上课

(2)重视专题式复习。专题式复习是通过对教材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视角,得出新的结论的过程。专题式复习的目的在于:①整合所学知识,从而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加强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②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专题式复习的原则在于:一是要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二是要立足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内容。初三教师要有整合教材、梳理线索的能力,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复习的主题。当然,在梳理知识线索时,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重视教材、阅读教材。

(3)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处理好教师精讲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的讲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推剂,教师应着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力、逻辑分析力、材料论证能力、原因结果分析能力、历史解释能力(阐释能力)等。近几年中考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多以材料形式呈现,材料解析类试题考查得最多的是分析原因结果的能力、材料证据能力与历史解释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重视考试变化,有的放矢。初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课标、有考点、有难度层次。古语有云“知为先,行为重”,我们生活在行动中,而不是理论中,广大历史教师们应从历年中考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找对今后工作的方向,再创佳绩!

(二)教学策略

1.制订复习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2.强化基础知识训练,构建历史知识网络。在历史的复习中,一定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基础性的历史知识。尤其第一轮复习,要紧扣课本结合考点进行复习,努力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使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建立在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形成对知识准确的理解与记忆,做到知识点的要点化、线索化、条理化、网络化。

3.强化专题复习,落实主体知识。专题复习能够打破教材的顺序,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把局部的、分散的知识整合成整体的、系统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就历史学科而言,主体知识应该是指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把教材重新组合,进行知识归类,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一方面,要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这就是“横”。另一方面,社会上每一历史事件,都前后联系、一脉相承,要把每一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使其知识系统化,这就是“纵”。

4.重视时空观念,特别是历史时序的复习,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形成“大历史”观。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形成“大历史”观。

5.密切联系时政,强化重点、热点问题。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做到学以致用。

6.针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型进行强化训练,加强应试方法指导。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面临的第一大人生转折点,考试前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考试时要胆大、心细,坚定必胜信念。(2)仔细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解题是正确答题的关键。要正确理解题意和要求,将试题有效信息反馈到课本中,与相关知识点联系,然后正确作答,不要答非所问或离题万里。(3)合理分配时间,要控制好答题时间。(4)规范答题,落实“一齐四化”,“一齐”即书写左对齐;“四化”即要点化、层次化、提示化、序号化。

(三)考试中所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建议

1.考试工具使用有专门要求

(1)笔:中华牌2B铅笔,0.5mm黑色签字笔;(2)橡皮擦;(3)不要使用胶带纸来粘除错误。

2.对学生如何使用答题卡进行强化训练

3.对学生进行纠错指导,搜集历史错题集,把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进行搜集整理,反复强调,强化记忆。

4.考试反映出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学生的书写极不规范,字迹凌乱潦草,涂改严重,阅卷教师不易辨认,造成失分。本次阅卷最快的教师速度是3.33秒/题,所以,有必要对学生加强书写习惯的训练,务必做到卷面整洁,字迹清晰,可最大限度得分。

5.加强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训练,掌握中考踩点给分的原则方法,做到踩点答题,要点明确,层次清晰。

6.培养学生历史专业素养的能力,学会使用历史术语,力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7.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训练,能正确并准确写出专业历史概念术语。

8.构建好历史学科网络,掌握历史的阶段划分,形成一种大历史观。

9.加强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训练学生归纳整理及规范语言的表达能力。

10.培养学生联系时政,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