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 言
一 数字人文:概观与透视
数字人文:媒介驱动的学术生产方式变革
一、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与特质
二、媒介研究视角下的数字人文
三、数字媒介驱动的学术生产方式变革
数字人文的研究现状及其特点
一、数字人文的兴起及发展阶段
(一)数字人文的兴起
(二)数字人文的发展阶段
二、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现状
(一)国内数字人文研究现状
(二)国外数字人文研究现状
三、数字人文的主要特点
四、数字人文研究存在的问题
远读的谱系
一、“远读”
二、20世纪中期的发展
三、莫雷蒂的贡献
四、远读和计算方法
五、社会科学的幻象
六、致谢
揭开面纱的数字人文:艺术史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对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理解
一、意外合作的开端
二、对艺术史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调查
三、艺术与科学:合作的历史在持续
四、人工智能:艺术史中的一种不同风格的科学应用
五、哲学与美学
六、再议审美判断
七、艺术史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结论
二 数字人文:探索与反思
超学科:数字人文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创新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历史转型
二、数字人文研究引发的方法论创新
三、超学科方法论的内涵与前景
数字人文研究的争议与反思——以“华盛顿大萧条”项目为例
一、数字人文研究的由来与争议
(一)什么是数字人文
(二)数字人文研究的基本特征
(三)数字人文研究的几组争议
二、个案分析:“华盛顿大萧条”项目
(一)项目介绍
(二)项目创新点
三、数字人文研究的几点反思
(一)正确认识技术是发展数字人文的前提
(二)融合两种文化是发展数字人文的关键
四、结论
“数字”太多,“人文”太少?试析很多人文学者不愿转向数字人文的原因
一、数字人文:历史、定义、应用和前景
(一)数字人文简史
(二)数字人文:富有远见的观点
(三)富有远见的数字人文:两个案例
二、“两种文化”的论战,或“利维斯/斯诺争论”
(一)斯诺的讲座
(二)利维斯的回应
三、总结:两种文化之争的当代回响
三 数字人文:应用与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数字人文实践——达悟族歌谣之典藏案例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涵盖的内容
(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之建立与推动
(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
二、兰屿少数民族的数字典藏
(一)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的缘起与发展
(二)兰屿媒体与文化数位典藏网站之建立
三、达悟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谣的典藏
(一)达悟歌谣的意义与典藏内容
(二)歌谣网站设计特色
四、非物质文化的创意增值与应用
(一)歌谣书籍出版与声音CD之录制
(二)举办新书发表会与参加好书选拔比赛
五、结语:数字人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存的省思
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视角下的上海建筑文化研究
一、广义型知识:基于文献数据的建筑实践谱系
二、分类型知识:境外建筑师及其身份认同
三、关联型知识:本土中生代建筑师的创新驱动力分析
四、结语
格数的魔杖:基于数字智能融合的计算机音乐塑造传播
一、基于数字的计算机音乐的构成融合
二、基于数字的计算机音乐审美判别标准的格数融合
三、基于数字的计算机音乐塑造生成模式的智能融合
四、基于数字人文智慧的计算机音乐融合塑造传播方法论引领
数字人文视阈下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实现途径
一、数字人文与文化传承
二、中华文化传承的四次断裂
三、中华文化网络传播现状
(一)网站传播现状:不同类型网站的报道内容及用户情感认识呈现不同偏向
(二)博客传播现状:信息较丰富,但传播力有限
(三)微博传播现状:线上线下互动,海内海外两重天
四、中华文化网络传播特点及效果
(一)网站传播:热情与责任决定影响力
(二)博客传播:Web 2.0到Web 3.0的单向流动与零散传播
(三)微博传播:蒲公英已盛开,扩散传播却尚未开始
五、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对策建议
(一)完善中华文化数据库建设,为中华文化传播做好内容准备
(二)借助数字技术,了解用户对中华文化的兴趣点
(三)借力数字技术,丰富中华文化信息表现形式,促进用户消费
(四)发挥社群传播的火种作用,利用民间力量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日记文献的数据库化及可视化呈现——以姚鼐《惜抱使湘鲁日记》为例
一、《惜抱使湘鲁日记》的研究现状
二、《日记》数据库化及可视化呈现的方法
三、《日记》数据库化及可视化呈现的意义
(一)直观呈现文本,创新文献打开方式
(二)变换多重角度,促进内容深层解读
(三)订正文献讹误,培养学术研究新思维
(四)整合日记资源,推动文献交互性研究
四、结语
数字营销对传统艺术馆文化传播的突破与创新——以台北“蜷川实花展”为例
一、前言
二、博物馆的定义与台北当代艺术馆
三、理论梳理
四、“蜷川实花展”中的数字营销探索
五、结论
四 新媒体文化:阐释与实证的视角
存在与空间:中国新媒体文化创新探析
一、存在飞跃:新媒体与文化主体的再发现
二、文化空间的生产:新媒体与人类交往的革命
三、新媒体文化创新:存在与空间的双向互构
四、结语
数字化时代知识媒介的“图形-背景”关系辨析
一、“图形-背景”关系及在媒介理论中的漂变
(一)“图形-背景”关系的格式塔心理学源义
(二)媒介理论中“图形-背景”关系漂变
二、数字时代知识媒介的“图形-背景”关系
(一)知识媒介的数字化背景
(二)数字媒介中知识的网络属性与图形失焦
(三)数字化知识媒介的“图形-背景”关系
三、知识媒介的数字化弥散机制
(一)知识媒介智能界面的另类视觉空间
(二)知识在线与身体的不在场
四、进一步的讨论
(一)图形失焦、背景弥散对知识的消极意义
(二)知识生态中的数字“媒介位”问题
智慧城市之眼:公共屏幕传播研究
一、智慧性创新设计与城市公共景观体验重构
二、智慧性设施服务与城市公共文化体验重构
三、智慧性互动参与城市公共交往体验重构
四、结语
虚构的偶像:社会化媒体中的“明星人设”研究
一、符号与形象:“明星人设”的属性
二、若隐若现的舞台:“明星人设”的呈现场所
三、给予和流露的暧昧:“明星人设”的剧本
四、诱惑与沉溺:“明星人设”的社会互动
五、泡沫终将破灭:“明星人设”的社会影响
六、结论
选秀节目的粉丝及其社群建构——以《Produce101》为例
一、粉丝文化及粉丝社群的构成
(一)粉丝文化
(二)粉丝社群
二、《Produce101》粉丝社群案例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Produce101》粉丝的互动行为
(三)《Produce101》粉丝社群的结构层级
(四)社群内互动对粉丝的情感意义
三、融合时代综艺节目的粉丝社群建构
(一)粉丝社群依托平台的转移
(二)粉丝社群内部架构剖析
(三)粉丝社群的功能拓展
(四)粉丝社群情感联结机制
四、结论
突发公共事件中网民传播行为研究——基于2011—2016年间720起事件的实证分析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发现
(一)网民传播的热点突发公共事件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网民传播的媒介渠道
(三)突发公共事件中网民传播方式
五、结论与讨论
医院管理者及医护人员对于移动医疗的认知、使用和需求情况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访谈对象招募
(二)数据收集
(三)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医院院长和医护人员对于移动医疗的认知情况
(二)使用移动医疗的原因
(三)移动医疗使用情况
(四)移动医疗带来的效用
(五)使用移动医疗遇到的困难挑战
(六)移动医疗相关的诉求
三、讨论
社交媒体时代医患纠纷类舆论反转的生成机制探析——基于“纱布门”和“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的分析
一、话语角力:医患纠纷类信息沟通模式建构
二、异源同果:医患纠纷类舆论反转的传播机制
(一)片面与失衡:首发消息的事实瑕疵是舆论反转的基础
(二)扩散与对话:社交媒体平台是舆论反转的渠道支撑
(三)专业与权威:专业意见领袖的科普解惑是舆论反转的关键
三、刻板印象:医患纠纷类事件中的社会记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