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性设施服务与城市公共文化体验重构
陈秋玲在《服务城市》中指出,今天的城市日益表现出经济功能的专注性、城市规划的功利性和文化形态的单一性[14]。然而以芒福德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城市学者认为,现代城市应该回归对于城市民众利益切身相关的服务与文化。服务是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城市功能,具有超出视觉景观和宣传的体验信度,在现代城市形象建设上,服务城市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如何借助智能的方式更好地服务城市则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公共屏幕在实现城市服务功能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户外广告屏幕还是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共屏幕,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传播变革,不同生产主体、不同建筑空间、不同视觉形制的公共屏幕实际上正在发挥更为丰富的公共服务功能。公共屏幕的这种服务型转向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公共屏幕在服务规模上逐步壮大,服务范围不仅体现在传统的交通照明和商业广告领域,更多延伸到教育、文化、医疗、娱乐和社区生活等公共空间;服务主体不仅局限于政府部门和公益团体,很多商业组织也越来越善于运用公共屏幕提供公共服务;屏幕占据空间也不只囿于户外开放式公共空间,户内半开放公共空间中的公共屏幕也得以广泛实践;屏幕形制类型也不只是醒目的大型屏幕(投影屏、LED屏),中型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与小型屏幕(平板屏幕)也渐入公共空间领域。另一方面,公共屏幕服务的效能逐渐增强,新传播技术和创新设计下的公共屏幕,也开始纳入网联、物联、数据关联和感应交互的新传播趋势之中,不断在创意设计和人本追求的高度统一中,发挥更为智慧性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在城市交通公共领域,例如加拿大多伦多佩尔逊国际机场中央休息大厅,大规模配置了数量达几百块的大(广告屏、机场指示牌)、中(电视屏)、小(平板屏)三种类型的屏幕,供候机旅客观看与使用,堪称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智能化、多屏化的机场信息服务(见图5)。同时,社交和智能技术也被运用到交通公共屏幕中。例如,德国一个公交站亭配置了联网视频聊天屏幕(Chat Stop),便于不同公交站的候车者相互进行对话(见图6)。澳大利亚某公交站设置了一块名为“虚拟鱼”(Virtual Fish display)的公共屏幕(见图7),主要通过蓝牙的探测以匿名的形式让乘客加入一个“虚拟水族馆”。大家在这个群中可以交流沟通,成为熟悉的陌生人,而这些“虚拟鱼”的状态也同时显示在公交站的公共大屏幕上,为交通环境营造一个更为愉悦和富有趣味的旅途体验。
图5 多伦多佩尔逊国际机场中央休息大厅和普通休息区的公共屏幕[15]
图6 德国公交站可供视频聊天的Chat Stop屏幕[16]
图7 澳大利亚公交站“虚拟鱼”公共屏幕[17]
近年,学校、图书馆、展览馆、办公室等教育文化领域中,公共屏幕运用数量日益增多,水平日益增进。很多大学的教学楼、教室和图书馆都布满了各种屏幕,大部分工作的办公电脑都是双屏幕的无缝连接,扩大了屏幕的操作范围。在艺术馆和展览馆,屏幕同样随处可见。艺术馆不同屏幕类型发挥的功能也有差异:小屏幕可以解说传达详细信息;大屏幕可以带来沉浸、吸引和制造空间感的体验;平板屏幕可以聚集人群仔细观览;装置艺术品中的屏幕可以制造动态感[18]。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屏幕的运用尤其被重视。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不仅每个教室都设置有投影屏幕,在专门的影像教室还配置有电影院规模的大屏幕,由此也使得大学里的影像室成为城市影像艺术节的一个放映活动场所(见图8)。而大学里的教学楼和图书馆的每一层都设置有专门的媒体中心(Media Center),供自修的学生进行电脑网络资源浏览。此外,每一间学习室中都装有一块LCD屏幕,供学生小组讨论时使用(见图9)。而在图书馆的大厅两侧,还特别配置多屏拼接的大屏幕墙,这样学生无论坐在哪一侧都可以在临近自己的屏幕上观看讲解内容;在分屏解说时,分屏显示的效果特别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和记忆(见图10)。教育场景中屏幕的智能化发展更是近年来的一个重大突破。2015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启了虚拟教学模式。这个虚拟教室没有一张课桌椅,取而代之的是教授对着延伸好几面墙的数字屏幕教学,上面有多达60名学生的同步联机画面(见图11)。这样学生足不出户,不仅可以看到老师,还可以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上课情景,而老师也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学生的听课情况,并畅通无阻地与学生沟通对话。
图8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教室巨型屏幕[19]
图9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图书馆学生学习室LCD屏幕[20]
图10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图书馆大厅拼接大屏幕[21]
图11 哈佛大学虚拟课堂屏幕[22]
图12 波多黎各Rosamexicano餐厅屏幕
娱乐消费一直是公共屏幕频繁出没的领域,然而近年来,很多商家不仅通过屏幕来做广告,而且特别善于利用自我场景中的屏幕提供消费者可能需要的服务。例如很多咖啡厅和饭店都设置投影屏幕,供消费者聚会进餐时同时进行办公会议活动,坐落于波多黎各的Rosamexicano餐厅从落地窗望进去就是这样的一块投影屏幕(见图12)。而美国大部分酒吧也极尽屏幕之能事,目的不是给自己餐厅做广告,而是为了播放消费者期待的电视节目。例如,美国安娜堡这座小城的一家规模很小的Buffalo餐厅,竟然设置了72块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屏幕遍布于酒吧的各个角落,即便卫生间的每个蹲位里都设置有一块屏幕,播放的内容以客人酷爱的体育、新闻为主(见图13、图14)。购物消费领域的公共屏幕更加实践着智能化,最为典型的恐怕还是虚拟试衣屏幕。美国著名的百货商店Bloomingdales的纽约店是最早尝试“智能试衣”的商铺之一。在试衣间外有一面智能镜,试衣者根本不需要走进试衣间,只要往镜子前一站就可以看到穿上新衣后的形象。接着,他们通过墙上的触摸屏将自己在镜前的造型迅速发送到一个网站上,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在家看到,并很快作出评价(见图15)。美国贝弗利山Prada专卖店里的交互式试衣间的镜子外围是由Privalite高科技玻璃制成。试衣者进去以后,把试衣间调成不透明状态,试好以后,再按下开关调成透明状态。如此一来,外面的朋友就能清楚地看到衣服合不合身。这些虚拟试衣屏幕体验已经从最初简单的款式、颜色提升到对质感和动态效果的展示,对价格、服务和社交的传递,而且还可以切换不同场景下的试衣效果,魔力般地改变了传统的试衣体验,提高了服务的效率。
图13 安娜堡Buffalo酒吧前台、卫生间里大大小小的屏幕
图14 安娜堡Buffalo酒吧72块屏幕全景
图15 Bloomingdales的纽约店智能试衣镜屏幕[23]
生活社区是与民众最为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然而这个空间中的屏幕一直停留在最基本的小区信息告示上,很少被人关注。IBM为此提出一个设想:未来人们可以通过生活社区的大屏幕看到,纽约12个街区24小时可利用太阳能为14 529千瓦时,可供3 059户家庭一天的用电。由此,是否可以进一步设想,小区屏幕每天在恰当的时候呈现城市的空气指数。你看那块红颜色的地方,表示空气质量超过PM2.5正常值,提醒人们如果呼吸系统有不适,就尽量不要去这些地方,以免影响健康[24]。由此启发我们,每天不同的时间点上可以捕捉到居民的不同关注点,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切实为生态环保、健康幸福与社会交往搭建起一个智能化宜居的服务传播平台。在此方面,社区屏幕还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