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历史转型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历史转型

讨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必然离不开自然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中的“科学”(science)概念来自自然科学。虽然人类在地球出现以来就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对生存有用的知识并在代际传承,但是将“研究”和“方法”系统地结合在一起是近代才有的事。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是以哲学、宗教和文学的面貌出现的。尽管它们也被分门别类地保存、发展和传承,但它们不是系统的学问。直到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近代自然科学才开始获得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功。正是自然科学的出现催生了社会科学,并让传统人文学科转型。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也译为沃勒斯坦)在《开放社会科学》中较为全面地考察了社会科学自18世纪起到20世纪末的基本历程,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科学学科及其方法论的历史奠定了基本的框架[14]

在西方历史上,以古希腊哲学智慧和基督教神学为主流的知识体系自16世纪起遭到科学思想的严峻挑战。在牛顿、笛卡尔等人的努力下,一种以系统观察和实验为方法的知识生产方式诞生,它将自己区别于神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致力于探索超越时空、永远正确的普遍自然法则,这就是“科学”的方法。随着自然科学方法在获取真理方面取得重大成功,哲学在科学家的眼中地位日益降低。到19世纪初,科学大获全胜,甚至“科学”一词都主要指能够获得确定性知识的自然科学,以哲学、宗教为代表的想象性的甚至是“虚假”的知识被划入非科学的范围。自然科学研究的成功使得近代国家广泛采用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这促使依托传统教会的大学开始转型。在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西方大学经历了一次复兴和改造。神学教育在大学里日渐萎缩,自然科学家之外的学者们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开始发展采用自然科学方法的知识门类。大学成为各种知识汇集的场所,对这些进行研究的组织促使现代大学制度,尤其是学科制度得以确立。各种学科的创立是以提升知识生产的效率为目的的,让研究者掌握专门的技能,在各自独立的领域开展研究,能够更快速地推进学科发展。19世纪,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东方学等逐渐成为学科体系中率先独立出来的学科,一个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知识领域逐渐形成。这些学科在大学里设立讲座职位、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创办期刊、成立学会,图书馆的文献也按照学科门类来组织。学科制度确立意味着每一个学科要为自身的合法性辩护,需要确定自己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相邻学科的边界。截至1945年,学科制度的基本格局形成,几乎所有大学都按照学科(discipline)和院校(institute)来组建学术治理结构[15]。这一结构延续至今,并且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模仿。

围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争议从社科学科确立之初就已经开始。在具体研究方法层面,围绕量化和质化方法的争论一直在进行。与此相关,在方法论层面的争议也长期存在。作为社会科学实证取向的代表性学科,也是社会科学领域较早独立出来的学科,社会学在创立之初就受到孔德(August Comte)、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穆勒(John Mill,也译作密尔)等人的影响,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认为研究人类社会的学问理所当然地要向自然科学学习,通过系统的观察和测量来发现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观点很快遭到狄尔泰(Wilhelm Dilthey)、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的反对。他们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截然不同,人类是有自由意志的,人类历史不可重复、不可预言,并不存在什么普遍适用的规律。这两种观点在事实上主导了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相互对立且纷争不断的两条主要思路,即实证主义的思路和诠释学的思路[16]。斯金纳等对两种思路的论争史有过较为详细的回顾和分析[17]。试图调和两种思路的努力也大有人在,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他提出了“理解”的方法,确立了“理想类型”作为替代普遍规律阐释社会现象的概念化操作手段;他还确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规范以便保证研究的客观性[18]

在学科层面,学科分立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科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高等教育学科制度一旦形成,就对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是进一步促进了知识领域的细分,专业知识的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负面的影响是单一学科的视野和发展前景日渐狭窄,学者的知识结构碎片化,不能应对日渐复杂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因此,学科制度的弊端成为学术体系内部的批判对象[19]。1945年后,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科学理念与方法的批判达到一个高潮,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很多公众和学者对科学的乌托邦想象。在学术领域内部,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方法论体系受到批判并走向没落,“科学主义”成为一个贬义词。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以解构主义为中心的后现代思想,以存在主义为核心的现象学运动,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反击科学主义的重要思潮。学术领域外部的压力也促使大学的学科结构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原先看似不可改变的科学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乃至白人至上主义、男性中心主义都受到强烈的冲击,学术领域的新版图正在扩张,而大学原有的学术壁垒正在崩塌。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复合学科”和“超越复合学科”[20]的研究实践逐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