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论

六、结论

莎士比亚在戏剧《皆大欢喜》中安排杰奎斯公爵说出了这样一句台词:“世间为舞台,冠笄皆伶人。”它睿智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互动的特征。社会化媒体中明星人设的矛盾在于,由明星及其团队设计的剧本和创造出来的角色,就必须由这个明星来扮演,若要“传为佳话”,就得全力投入这一角色的表演中;但如果并非出于真实情感与日常生活,表演者难免会在不同的舞台上将角色应有的表现忘得一干二净,于是便产生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例如,翟天临的一句“知网是什么”不仅推倒了自己建构起来的“学霸人设”,甚至掀起一阵学术反腐的浪潮,明星身败名裂,大众口诛笔伐,造成大众与明星人设共生状态的覆灭。

应该指出的是,明星本人是区别于明星人设的。一个明星的人格特征,绝非通过舞台表演、社会化媒体呈现可以了解和评价,而明星人设无疑是文化工业与资本逻辑共同导演和制作的一出虚拟的戏剧,它造就的是一个迎合大众的、多元的、理想化的虚构的偶像。若是大众果真沉溺于由明星人设组成的戏剧中,就未免入戏太深了。

【注释】

[1]宋哲,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讲师。张旭,浙江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2]刘东怿:《新词“人设”》,《语文学习》2017年第2期。

[3]王惠汕:《新媒体时代“人设”蕴含的传播学意义》,《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18期。

[4]张银梅:《消费主义视野下的明星“人设”——以林丹为例》,《视听》2017年第10期。

[5][法]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叶齐茂、倪晓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82页。

[6]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列斐伏尔和福柯“空间思想”的批判与对话机制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5期。

[7][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3页。

[8]崔永衡、任振朋:《马拉松“晒客”自我呈现分析——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年第4期。

[9]靳英华、原玉杰:《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

[10]Mary Douglas&Baron Isherwood,The World of Goods: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Consumption,London:Routledge,1979,p.65.

[11][英]理查德·戴尔:《明星》,严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12]时统宇:《没有真人只有秀》,《青年记者》2018年2月(上)。

[13][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湲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6页。

[14][日]冈本庆一:《剧场社会的消费》,载星野克美等:《符号社会的消费》,黄恒正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117页。

[15][日]冈本庆一:《剧场社会的消费》,载星野克美等:《符号社会的消费》,黄恒正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117页。

[16][美]E·阿伦森:《社会性动物》,刑占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6—99页。

[17]朱怡璇:《想象与共生——新媒体语境下电影明星形象的建构与粉丝文化》,《当代电影》2015年第7期。

[18]董晨宇、丁依然:《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1期。

[19]何雅昕:《传播学视阈下明星“人设”的分析》,《传播与版权》2018年第1期。

[20]新浪看点:《肯德基代言人的“魔咒”,盘点代言人现状,心疼咱家肯德基》,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3761628_17f7b695c0010055mv.html?from=ent&subch=music,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