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媒介智能界面的另类视觉空间
麦氏认为,视觉空间是一种人工制品,是与人的其他感官分离开来的眼睛感知和创造的,并且具有连续性、均匀统一的和静态的属性;而与之相对的是口语时代的听觉空间,该空间是自然的、不连续的、非均匀的和动态的。视觉空间文化生态中的人是完整的、交融的,听觉空间中的人是分割的、不完整的。事实上,一切人工制品所建构的视觉空间都蕴含着图形对背景的压制,因为任何连续体本质上都有这种情况。但自然界根本没有图形,只有一种不连续和多样化的动态环境马赛克[25]。麦克卢汉对字母表和印刷机开创的视觉空间极力地进行批判,对电报、电视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视觉空间持相对温和的态度。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媒介将人们推入“另类视觉空间”。该空间内既有麦氏批判的对人和文化的侵蚀,又包含其对人类社会重新部落化的美好期待,因为麦氏将之视为口头宇宙的重新复苏,并将瞬间发生的电子化的新背景类比为赫拉克利特意义上的火或者能量。人们通过计算机媒介通信(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彼此分享想法和意见,交换数据。当下,这种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流行起来的范式正在被另一个范式取代,即一个扩展到日益智能化的设备和系统的世界,就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IOT不是通过数字设备的工具来连接人们,物联网本身就是网络[26]。20世纪80年代马克·斯蒂菲克就预见了下一代知识媒介的形态,即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此后,人们对该领域的探索就从未停止。从2016年开始,全球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开始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寻求变革:Google公司的战略由“Mobile First”转为“AI First”;随后,包括Facebook、亚马逊、微软都开始在AI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百度喊出“All in AI”的口号;腾讯则提出“AI in All”并建立了自己的AI实验室;阿里巴巴集团创建“达摩院”,在AI领域蓄势待发;一直到2018年年初,滴滴出行继建立滴滴研究院和滴滴美国研究院之后,成立了自己的AI Labs,重点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领域发力[27]。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知识在媒介外化过程中塑造视觉空间方面具有更多可能性,这些工具都属于知识外化的增强媒介。其实从麦克卢汉的观点来看,媒介就是增强工具。互动媒体、虚拟环境在一种新的流行和参与式文化中引起的跨媒介和多屏观看行为可视作知识媒介智能界面的另类视觉表征,并且会催生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利用虚拟游戏让年轻人聚集在媒介产品周围,根据不同媒介的特性将单纯的共处转化为趋同的知识追求[28]。在知识媒介新的视觉空间中,人与自然逐渐归于统一,人的感官再次融合,数字时代的“图形-背景”不再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