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型知识:基于文献数据的建筑实践谱系

一、广义型知识:基于文献数据的建筑实践谱系

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历程属于后发外向型,包括境外建筑师的输入和中国建筑师的成长,表现为西方中心化倾向与本土边缘化矛盾并存。以建筑师和机构群体为代表,上海的城市更新与建筑设计实践展现出文化多元化和群体实践谱系化倾向,但对建筑实践谱系的认知和实践策略范式方法的演变机制仍缺乏系统研究。目前国内有一种趋势,凡重要项目的招标或方案征集,都邀请境外建筑师来参与并担当设计。境外建筑师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和设计方法,但也有一些商业化的建筑师带来了不受文化约束、无视城市环境的建筑,导致境外建筑师在白纸上创造历史城市,而中国建筑师被边缘化的局面。在对建筑实践谱系的研究中,基于学术文献的相关分析,以《时代建筑》杂志的文献主题分类分析为例,这本学术期刊自1985年创刊以来长期关注建筑设计实践与建筑历史理论研究,从文献分布中发现基于本土与西方建筑的学术文献具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以上海为主题的研究在所有文献分布中具有较高辨识度(图1)。

针对建筑师群体的研究自《哲匠录》、《近代哲匠录》等以来,以建筑师为线索的研究从基础调查、文献梳理逐步拓展到个案与专题研究、通史及综合类研究。上海特殊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际遇,使建筑师群体在上海的设计实践既有实验性也具创新性,表现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并存、冲撞、排斥、认同、适应、移植与转化,并糅合了古今中外的多元文化,成为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和建筑文化的策源地。上海作为打开“现代中国的钥匙”,其都市文化环境下的建筑实践谱系研究将涉及:建筑师及其设计实践,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和创作过程,建筑师的培养,建筑师的文化背景,建筑师的职业制度,以及建筑师的社会责任等。

图1 《时代建筑》杂志的文献主题分类计量相关分析(1985—2018)

“谱系学”概念来自哲学思想。谱系学方法源自福柯,强调研究历史文献,注重研究对象的“被构成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即“谱系关系”。谱系学研究方法更注重错综复杂的客观联系,而非线性规律。关注建筑师和建筑思想知识发现的研究有:1995年日本东陶出版社的《世界581名建筑师》,在时代语境中展现建筑师群体的相关性,以及与世界建筑文化的波动性。此外,2017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亚历杭德罗·扎拉波罗(Alejandro Zaera-Polo)展示的装置作品《全球建筑实践罗盘》,勾勒了21世纪新兴建筑学实践背景下的全球建筑实践的聚类图谱(图2)。

图2 全球建筑实践罗盘

针对跨文化建筑师群体的研究,日本和韩国对其本国内的境外建筑师(日语称“外国人建築家”、韩语称“”)的群体谱系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大量学术成果。中国台湾自20世纪90年代末由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科学委员会设立专题研究计划,针对1945年以后的台湾“美援”影响和“教会”建筑等开展研究,论著如《1945年以来外国建筑师在台作品对台湾现代建筑发展影响的历史研究》(吴光庭,1998)。欧盟科研与创新计划“地平2020”(Horizon 2020)设有长期资助欧洲建筑师境外实践研究的专项课题与合作研究平台(COST),仅以“European architecture beyond Europe:Sharing Research and Knowledge on Dissemination Processes,Historical Data and Material Legacy(19th-20th centuries)”(Mercedes Volait,2009)合作研究框架为例,2009年至2014年欧洲有14个国家42所大学的建筑史学家参与研究。法国学术杂志《欧洲之外的建筑》(Architecture Beyond Europe)长期关注建筑师群体的文化迁移研究,截至2018年已有145篇相关论文发表。

20世纪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汇刊》陆续发表了朱启钤辑录、梁启雄和刘敦桢校补的《哲匠录》,记录了自唐以来至近代的400余位建筑家(杨永生,2005)。体现建筑师史研究工具书作用的《近代哲匠录》(赖德霖,2006),记录了250位中国建筑师和11家建筑事务所,展现了中国近代建筑师群体面貌。80年代以来,史学研究与建筑师群体分析并重,1981年《新建筑》杂志先后介绍新中国建筑师44人;1988年曾昭奋、张在元主编的《当代中国建筑师》两卷共介绍建筑师114人;1995年出版的《建筑师》第67期列出第一、二代建筑师名录75人。

2000年以来,中国建筑师群体研究进入理论化阶段。2003年杨秉德著述的《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探究了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2008年周琦等在《建筑师》(2008年第4期)发表《中国近代建筑师和建筑思想研究刍议》。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筑创作》杂志社出版《建筑中国六十年(1949—2009)》,其中人物卷介绍中国建筑学人135人。2009年郑时龄主编《新中国建筑六十年60人》。2011年娄承浩、薛顺生出版《上海百年建筑师和营造师》。2012年至2013年间,《时代建筑》通过三期杂志,以“50/60/70:中国当代建筑师”为专题,聚焦三个年代层,透视当代中国建筑师实践与思想变迁。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组织编著《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介绍建筑家108位。2014年汪晓茜出版《大匠筑迹:民国时代的南京职业建筑师》。2015年黄元炤出版《中国近代建筑纲要(1840—1949年)》,并在2017年《世界建筑导报》发表《中国建筑近代事务所的衍生、形态及其年代和区域分布分析》。深度发掘个案研究的论文还有卢永毅、陈艳对“奚福泉”设计的研究《虹桥疗养院作品解读:略论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功能主义》,发表在2017年《建筑师》杂志上。

除此之外,建筑师史的研究推动了丰富的学术策展:2016年文化遗产日主题展“符号上海:当艺术遇见邬达克”(华霞虹策展);2017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实践案例展“来自法国的上海人——赉安洋行建筑作品在徐汇”(薛鸣华、王林策展);2018年,由童明主策展的“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通过一系列文献图档和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谱系关系,回溯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与发展,为开展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