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e101》粉丝的互动行为
《Produce101》播出期间,节目粉丝围绕节目和自己支持的选手在线上线下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作为一档养成类选秀节目,粉丝的互动数量和频率直接决定了节目的热度。
通过对《Produce101》粉丝社群的参与式观察,本研究发现,《Produce101》粉丝(简称“101粉丝”)之间的互动以线上互动为主、线下互动为辅,并且根据参与者可将互动行为分为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两类。
1.互动中的个体行为
费斯克提出,粉丝与媒介文本之间的互动可分为两方面,即闲聊和文本创造[11]。101粉丝个人之间的互动也以这两种形式为主。
闲聊是粉丝个人互动的主要部分。互联网的普及使世界各地的粉丝都在线上实现实时的互动交流。每期节目播出时,粉丝会聚集在B站等实时弹幕类网站共同观看直播,并通过弹幕实时发表评论。弹幕内容以情感表达为主,如对偶像的表白等,其中也不乏粉丝因意见相左而发生争吵。节目播出后,粉丝则聚集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对本期节目的内容进行后续讨论。在这种闲聊式的互动中,粉丝常常使用一些特定的词汇进行交流。节目的粉丝自称“妖灵妖女孩”。节目中每位选手都有自己的代号,如“63号”、“羊驼”、“模特”,粉丝很少对自己的偶像直呼其名。粉丝在发表评论时会夹杂大量字母缩写,例如用“dbq”表示“对不起”,用“zqsg”表示“真情实感”,“ky”则用来指一些牵扯无关人员的评论。这类如同暗号一样的粉丝“行话”,在101粉丝之间被普遍使用,旁人往往很难解读。
部分粉丝之间的交流会发展到线下的实体交往中。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越是在粉丝社群中参与程度深的核心粉丝,就越容易发展到线下的交往。例如粉丝站的工作人员之间往往定期会有线下聚会,在社群中拥有一定号召力的“粉头”们也会主动将线上网友关系发展到线下的友谊:
我们就是一个team,会定期聚会。我可以说和team里的人的关系要比和我身边的同学更亲近。(10号被访者,女,18岁)
相反,那些在粉丝社群中参与度较低的成员,则不会选择和社群内其他成员进行线下的实体交往。
同时,部分粉丝会以节目内容为素材进行大量的文本创造。例如,每期节目播出后,各家粉丝就立即将本期节目中偶像出现的镜头制作成动图和表情包在微博上发布,配以“安利”(强烈推荐)文案;有的粉丝则会绘制偶像的卡通形象或剪辑舞台视频;CP粉(节目中假想情侣的粉丝)还会撰写“同人文”,制作“CP向”(CP倾向)视频等在网上发布。这些粉丝创作的再生性文本具备良好的网感和强烈的个人风格,因此它们往往比节目内容本身更具传播度。甚至有粉丝表示,自己虽然是节目的粉丝,但从来没有完整看过一期节目,仅在网上观看其他粉丝制作的片段。
2.互动中的集体行为
除了传统的闲聊和文本创造,101粉丝社群中的互动出现了越来越多更具组织化的集体行为,包括投票、控评和应援等。
作为一档选秀节目,投票是粉丝与媒介文本互动的重要方式。101粉丝社群中的投票,已经不仅是粉丝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为。各家粉丝站会组建打投(打卡投票)群,由站子(粉丝对明星官网、后援会、粉丝论坛等的称呼)购买大量账号,然后在群内分发投票账号。每位粉丝需要登录多个账号进行投票。部分粉丝站还会开发小程序以简化投票流程,实现自动投票。群内会定期进行打卡等检查活动来确保投票数量。打投群内的每位粉丝,一般一天需要完成投票200票以上的任务。
控评是101粉丝社群中一种有组织的线上集体互动行为。当微博上有相关“大V”或资讯号发布和偶像相关的消息时,各家粉丝站会给出几个统一的文案模板,然后由粉丝复制粘贴到评论区,并号召其他粉丝为指定评论点赞回复以增加热度。特别是当偶像的负面新闻被转载时,粉丝站会统一准备“洗白”文案,组织粉丝将其顶上热门评论。纵观节目相关微博的评论区,热评几乎都被这类控评文案占领。粉丝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偶像实现舆论净化。另外,当有微博“大V”提到偶像并且是正面内容时,粉丝站还会定下转发和点赞数量目标,号召粉丝转发和点赞,以确保自己的偶像在网络上的热度。
应援通常由粉丝站发起,粉丝参与集资,然后由粉丝站组织执行。应援种类主要包括生日应援和活动应援。应援形式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上应援包括统一微博话题、购买线上资源位(如开机屏、网站广告位)等;线下应援包括生日送礼、机场接机、活动现场赠送花篮、参加公益活动、购买线下宣传位(如定制地铁广告牌、巴士广告、商场大屏幕)等。
值得一提的是,粉丝主动购买偶像相关产品的消费行为,也逐渐呈现集体化和组织化的趋势。为了确保偶像相关商品高销量,从而证明偶像的高人气,粉丝站会发起集资,号召大家购买。例如WANNA·ONE新专辑发布前,粉丝站就会开通“不运回”集资链接,用于以站子的名义下单购买大量专辑,但最终不会发货到集资参与人手中。这类具有组织性的集体互动行为,往往是由粉丝站发起,由个体粉丝踊跃参加,是粉丝社群良好协作性与强消费能力的体现。但同时,这种消费逐渐演变为一种群体文化,而非仅仅是个人主观意愿的体现:
这个圈子的文化是真心喜欢支持就要花钱,感觉也有一部分是圈子环境所迫。(01号被访者,女,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