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与讨论

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利用内容分析和地理空间可视化方法,描述呈现2011—2016年720起热点突发公共事件中网民传播行为的基本要素,即触发网民传播的热点事件、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揭示突发公共事件中网民参与的总体面貌。

首先,对于触发网民传播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多分布于我国东部、中部地区。整体上看,事件发生地区越发达,受网民舆论关注的程度越高。网民热议的事件中,人为造成的危机要远远超过自然带来的危机。大部分热点事件可以归结为社会强势阶层和弱势群体间的矛盾冲突,如社会暴力、公共管理、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交通事故、企业事故,这些来自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经由网民传播,放大了事件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影响力。

其次,网民传播的媒介渠道方面,近七成热点事件由新媒体曝光,社交媒体在事件传播过程中彰显优势。突发公共事件受到网民重视的部分原因在于新闻报道对事件的强化,媒介则扮演着赋予事件社会意义的重要角色。网民对由传统媒体、新媒体曝光的事件的传播热度无显著差异,传统媒体、网络新闻媒体与社交媒体能够交互推进引爆舆论,网民自主设置议程特征突出。大量事件信息、议题通过微博、社区论坛、微信传播扩散,使网络舆情呈现瞬间爆发、裂变式传播等特点,其社会后果越来越具有不可控性,增加了事件舆情治理的难度。

最后,对比突发公共事件中网民传播方式可知,网民参与突发公共事件讨论是最普遍的传播方式。网民对事件的讨论,更多的是基于他们所赋予事件的符号价值,分享事件的符号意义。大量与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网民借助“符号性事件”来抒发情绪,起到社会情绪“解压阀”的作用。其次是网民针对事件开展的请愿或投票,以及围绕事件发起的人肉搜索与公益动员,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构建公共议题和监督社会。然而,网民对事件的参与缺乏有效组织,尤其在公共安全事件中,他们受到情绪和认同等因素左右,致使人肉搜索、爆吧或网络攻击行为在少部分事件传播中集中爆发,而这种非理性行为极有可能演变成暴力性的集体行动。因此,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行为对网络空间、社会乃至国家的影响都是复杂而多义的。

本研究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有着较好的建议。首先,社会管理者需要有针对性地控制风险、预防危机,平复社会积怨、改善干群关系、规范行业秩序成为当务之急。其次,需要从传播效果上综合考量各类媒介特点,积极搭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及时消除公众的恐慌和疑虑。最后,社会管理者有必要重新塑造其与网络、公众之间的关系,把网络社会公共秩序纳入社会公共治理范畴,构建多元化协同治理框架,让网络行动成为民主治理的建设性力量而非破坏性力量。

网民是否选择性地传播特定突发公共事件?重点参与了哪些事件?这些也是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未来研究可通过获取政府部门的具体数据,对实际发生的事件与网民热议的事件进行对比,以回答这些问题。

【注释】

[1]本文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YJ2019-33)、中青年教师科技人才发展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Q2019-11)研究成果。

[2]本文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YJ2019-33)、中青年教师科技人才发展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Q2019-11)研究成果。

[3]《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38/4007544.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7年12月5日。

[4]季丹、谢耘耕:《社会舆情传播特征的区域差异研究》,《情报杂志》2014年第1期。

[5][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

[6][美]尼尔·波斯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章艳、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7][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页。

[8]网民传播热度指数,指从社区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平台采集海量信息的基础上,提取与指定事件相关的信息,并对所提取的信息数量进行标准化后加总计算得出的指数。网民传播热度能够反映事件被网民传播的程度。

[9]《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jdty38/1083672.htm,最后浏览日期:2017年12月8日。

[10]重要作用,指媒介存在首次曝光事件,或用于网民与事件相关方沟通,或引发新闻媒体进一步报道这三种情况。

[11]爆吧攻击,指在网络论坛上多次发布令人反感或无意义的信息以破坏其管理的行为。爆吧攻击常常伴随网络攻击出现。

[12]Lin,Q.,Han,L.,Chiu,C.Y.,et al.,“Online Collective Behaviors in China:Dimensions and Motivations”,Analyses of Social Issues and Public Policy,2014,15(1),pp.1-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