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传播行为是事件信息与行为意向在空间中传递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事件蔓延的具体环境因素下进行的,因此,网民传播行为具有强大的空间效应。中国地幅辽阔,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显著影响网民参与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的各项特征[4]。同理,其他一些事件属性,例如事件类型及代表性议题与网民传播行为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为此,本研究对网民传播行为触发要素的考察锁定为三个问题:

Q1:网民传播行为指向的突发公共事件是哪些?进一步将问题细化为:网民针对各地域、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是否存在差异?

近年来不断产生的新媒体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印证了“媒介即讯息”的思想。媒介带给个人与社会的影响不仅在于其传递的内容本身[5],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语境也能够从深层次影响社会关系[6]。网络凭借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开放性的特点,为公民讨论政治和社会问题创造了公共空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集体行动能力。为此,对网民传播行为的研究还应该落点于其传播渠道方面。

Q2:突发公共事件情境中,网民传播行为涉及的媒介渠道有哪些?网民更倾向于使用哪些媒介进行传播?

网民参与网络内容生产,促成更复杂的传播形态。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安东尼·吉登斯所说的“脱域”现象[7],网民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逐渐脱离了具体人、事本身,开始以议题为导向,通过行动来寻求社会制度的改进与突破。在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下,网民信息发布与分享行为一方面加速信息流动扩散,满足公众知情权;另一方面,则有可能纵容流言泛滥或引发网络暴力。

Q3:突发公共事件情境中,网民的哪些传播方式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