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形象:“明星人设”的属性

一、符号与形象:“明星人设”的属性

“人设”即“人物设定”的缩略词,指人物形象的设定,包括人物的个性特点、外貌特征、服装造型等。十余年前,它专指漫画、动画、游戏中的人物角色设定[2]。从这个定义来看,“人设”一词本身一方面诞生于ACG二次元文化之中;另一方面,在当下也含有浓重的“戏剧”色彩——都流露出虚拟的、被设定的意味。在消费主义时代,人设是艺人通过公司或者个人主张进行的自我的“奇观化演绎”,放大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贴近观众的消费,是一种商品化的、符号化的形象[3]。营销学通常将人设视为可操作的形象化标签,包括体貌、性格、价值观等。明星通过大众媒介的自我呈现,建构人设,往往能收获大量正面的舆论评价,从而获得与更加丰裕的商业资源合作的机会。而粉丝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人设寻找到他们理想中的偶像,满足了粉丝的心理期待。

“明星人设”既可以是明星及其团队主观进行的包装,以传达给大众正面、美好的形象,也有的是因为习惯性、频繁的行为或特别的成就被大众贴上标签,明星顺势沿用这样的标签,进行传播从而建构自己的人设。例如出演过《我的前半生》、《琅琊榜》的靳东,在微博上便努力经营着IP人设。IP人设即以电视剧衍化出来的人物设定。他饰演的角色大多都是成熟、居家、多金、有才华的性格类型。在电视剧以外,他也常常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努力分享诗词、书法、家庭合照等,打造对应剧中男主人公的美好形象。“明星人设”的建构,是赋予具体的人以抽象的意义,使之具有符号价值的过程[4]

借鉴亨利·列斐伏尔对于“形象”这一概念的论述,我们似乎可以对“明星人设”的本质作出阐释:“明星人设”是一种刻意投向“主体”的形象,这个“主体”是“人设”正在面对和想要影响的人。这个人接触和行动,对“人设”的影响做出反应,把形象再投回这个“人设”的始作俑者那里。这个双重投影产生了一个结果,结果不再是一个投影,而是一个共同现身,甚至一种相同的情感[5]。这也解释了当“明星人设”“坍塌”之后,大众在认知、情感或是行动上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