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数字人文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科学性、合理性的质疑。

尽管数字人文在近十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其发展一直伴随着质疑之声,尤其是数字人文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数字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仍被质疑。苏文成通过宋词流派特征远距离阅读案例论证了数字人文方法的局限性:“目前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算法机械性、研究方法与主题互动性弱、人文学科属性遭受削减的弊端,过于将功能局限在人文研究数据的采集与保存、知识的图像化与数量化上。”[23]这样的观点在李点的《面对数字人文的幽灵》等文章中也有论述。由于数字技术本身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以最大限度的简化与空间化为主,而人文精神的意境美、虚实美、形象美等的体现则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必然会损伤人文精神的内涵。而人文学科中的数字化信息处理也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与文本,与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相比,究竟谁更具有优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计算机分析算法的机械性、数字人文方法与人文研究主题缺乏深度互动、过度推崇数字化对人文学科属性的削减”[24]等问题成为部分学者对数字人文的质疑与反思。

第二,数字化与人文性在本质上存在矛盾。

数字人文中数字化的发展速度之快,在技术层面对人文性的影响不断扩大,对文本的信息化处理的形式与方法不断拓展,使得“国内数字人文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项目分析和建议启迪”[25]。然而,人文精神对数字技术发展的影响却相当有限,使得数字人文的发展呈现出单向度特点。可以想见,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数字主义、数字生活仍将被人类追逐,对文本和数据的分析方法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的改变也将持续,直到质变。然而,在一个数字化的社会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人们的关注点是现实中的经济效益,考量的是数字结果和现实利益,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过程中逐渐丢失的道德尺度、生存价值和环境代价。”[26]因此,数字化与人文性在本质上存在的矛盾是数字人文发展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数字人文未来良性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数字人文的发展不应是单向度的数字化过程,而应该将人性化、情感化、个性化融入其中,从多角度考量数字人文的发展,在数字化时代的基础上建立真正意义的数字人文。

【注释】

[1]周婧,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2]Busa R.,“The Annals of Humanities Computing:the Index Thomisticus”,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1980,14(2),pp.83 90.

[3]ADHO,http://adho.org/about,retrieved Aug 31,2019.

[4]高胜寒、赵宇翔、朱庆华:《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研究进展分析》,《图书馆杂志》2016年第10期。

[5]Unsworth J.,“What is Humanities Computing and What is Not?”,http://computerphilologie.unimuenchen.de/jg02/Unsworth.html,retrieved May 6,2017.

[6]李泉:《数字人文的发展源流与数字文学的理论建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9期。

[7]郭英剑:《数字人文:概念、历史、现状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江海学刊》2018年第3期。

[8]李振、奚建武:《信息化进程的前沿探索——“数字化与21世纪人文精神”研讨会综述》,《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2期。

[9]陈静:《当下中国“数字人文”研究状况及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

[10]刘琼、卢章平、李永卉等:《大数据时代人文研究前沿与探索——南京大学“数字人文”学术研讨会综述》,《图书馆论坛》2018年第3期。

[11]Hockey S.,“The History of Humanities Computing”,in S.Schreibman,R.Siemens&J.Unsworth eds.,A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Oxford:Blackwell,2004,pp.3- 19.

[12]李泉:《数字人文的发展源流与数字文学的理论建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9期。

[13]此阶段的划分,作者参考了霍基、朱本军和聂华、王晓光、徐力恒和陈静等人的介绍。

[14]郭英剑:《数字人文:概念、历史、现状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江海学刊》2018年第3期。

[15]饶俊丽:《数字人文的发展演绎——从数字符号到人文向度》,《图书馆论坛》2018年第5期。

[16]高胜寒、赵宇翔、朱庆华:《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研究进展分析》,《图书馆杂志》2016年第10期。

[17]高胜寒、赵宇翔、朱庆华:《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研究进展分析》,《图书馆杂志》2016年第10期。

[18]冯惠玲:《数字人文:在跨界中实现交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1日。

[19]刘炜、叶鹰:《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年第5期。

[20]刘炜、叶鹰:《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年第5期。

[21]刘炜、叶鹰:《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年第5期。

[22]饶俊丽:《数字人文的发展演绎——从数字符号到人文向度》,《图书馆论坛》2018年第5期。

[23]苏文成、卢章平:《数字人文研究方法争议浅析——以宋词流派特征远距离阅读项目为例》,《图书馆论坛》2018年第2期。

[24]苏文成、卢章平:《数字人文研究方法争议浅析——以宋词流派特征远距离阅读项目为例》,《图书馆论坛》2018年第2期。

[25]高胜寒、赵宇翔、朱庆华:《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研究进展分析》,《图书馆杂志》2016年第10期。

[26]饶俊丽:《数字人文的发展演绎——从数字符号到人文向度》,《图书馆论坛》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