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之眼:公共屏幕传播研究[1]

智慧城市之眼:公共屏幕传播研究 [1]

苏 状[2]

自2008年IBM正式提出“智慧城市”,持续引发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浪潮。2014年,经国务院同意,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3]。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4]。基于互联网、信息网、物联网的智能信息传播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力基础,而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公共交往、公共文化及效能生态则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最终旨向。

屏幕与城市的关联一直是西方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威尔·斯特劳(Will Straw)从城市和屏幕的历史发生研究中发现:公共屏幕与城市的最早关联在于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最早的公共屏幕,一是城市的照明屏幕,这是城市文化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一是城市的交通屏幕,这是城市现代流动性特征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公共屏幕是城市现代性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当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如邵培仁所描述的,到处充斥着屏幕,不仅深入家庭,而且遍及商场、机场、公交站台、电梯、广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手机、MP3、移动视听器更是侵入极为私密的生活空间。这些屏幕连续不断地生产出各异的地理图像,从而改变我们对对象空间的想法[5]。公共屏幕是存在于公共空间中的屏幕,它既是城市公共设施的构成部分,更是城市信息传播显示的重要平台。在信息技术和视觉技术不断变革发展的今天,融建筑景观与媒介功能于一身的公共屏幕,不断地吸纳技术的新鲜给养并不断强化其支撑下的创新设计、效能服务与互动参与,从而不断发展为具有智慧城市特征的公共景观、公共文化及公共交往,并越来越参与和重构城市的空间体验。公共屏幕有如智慧城市之眼,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