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型知识:本土中生代建筑师的创新驱动力分析

三、关联型知识:本土中生代建筑师的创新驱动力分析

19世纪至20世纪以来,城市中的大规模建设项目推动了以建筑师为核心的建筑事务所的成长。新兴的建筑事务所融合了公司化的组织方式,以应对城市中新生的建筑类型以及更加复杂的建筑项目。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欧美民营资本和政府投资主导的项目对建筑设计公司的服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另外,来自建筑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要求,如美国建筑师协会和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等,使建筑设计公司需要优化内部的组织结构从而应对更加专业的设计任务。建筑事务所作为一种现代组织,外部受到市场对专业服务需求的推动,内部受到行业监管而形成自我约束,逐步从传统以强调建筑师群体的建筑实践转变为以组织机构为主导的运作方式。1945年美国建筑历史学家亨利·罗素·希区柯克(Henry-Russell Hitchcock)在《建筑评论》杂志上发表了《官僚建筑和天才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Bureaucracy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Genius),认为建筑事务所的规模与组织方式将导致新建筑产生,成为新时代建筑创作的内在动力。1961年意大利杂志《佐迪亚克》出版了一期美国专刊。其中,布鲁诺·阿尔菲里(Bruno Alfierir)认为,“美国建筑设计在全球的提升”,赖特、格罗庇乌斯、雅马萨奇等明星建筑师身后也都有来自大型建筑事务所的支持。以美国高层建筑中的专业技术在全球的传播为例,事务所管理和组织方式的转移也一并产生。正是事务所在管理和组织方式上的全球知识转移导致了几乎同时期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大量形式上近似的教育建筑、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购物中心、大型超市、机场、火车站,甚至是火葬场等被同化的类型化建筑。

上海的本土中生代建筑师既是本土建筑实践的重要组成力量,也是建筑设计机构群体的重要代表,是现代市场化的公司建筑创作组织模式。作为当代建筑实践舞台上的典型代表,描述这一群体的名词有“新锐建筑师”、“新生代建筑师”、“中青年建筑师”、“第四代建筑师”、“第五代建筑师”等称呼,还有区分出如“本土”、“海归”、“实验”、“先锋”、“文人”建筑师等。总体来说,中生代建筑师勇于探索、理性创新,从实验建筑起步,但却秉持传统,作为本土建筑师,逐渐走上世界建筑舞台,赢得国际建筑界的关注与肯定,机遇与挑战并存,经验与教训相互启示。

数据分析了最具代表性的11家建筑设计机构中的14位中生代建筑师,涉及建成项目数据309项,以及基于中国知网(CNKI,2018)的论文发表检索数据696篇。11家建筑设计机构和14位建筑师,具体有:袁烽与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张斌和周蔚与致正建筑工作室,柳亦春和陈屹峰与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李麟学与麟和建筑工作室,李立与若本建筑工作室,任力之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二院,曾群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院,章明和张姿与原作设计工作室,童明与梓耘斋工作室,王方戟与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庄慎与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分析从五个方面展开,包括:建筑实践与论文发表的数量分析,基于项目地区分布的比例关系,基于项目类型的桑基图谱,实践驱动研究的曲线分解,设计研究热度分析(图6、图7)。

图6 中生代建筑师群体设计实践与设计研究曲线(1995—2017)

图7 中生代建筑师群体建筑类型桑基图谱(1995—2017)

从中生代建筑师事务所机构群体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建筑师不仅完成了大量高品质的建筑作品,同时也积累形成了大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当代建筑实践全域图景。“60后”和“70后”中生代建筑师事务所的二元化机构不再是群体差异的主要特征,近十年的数据统计逐渐表明开始从研究服务于设计转向设计服务于研究,形成实践驱动研究的新趋势。中生代建筑师事务所机构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以设计研究触发深入探索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问题成为引领当代建筑实践与实验性的重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