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社群传播的火种作用,利用民间力量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四)发挥社群传播的火种作用,利用民间力量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目前中华文化的传播影响力不在政府、媒体网站、商业门户网站和博客平台,而在线下民间传播组织、民间专业网站和Web 3.0社交媒体。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中,线下人际传播“针对性强、交流充分”的独特优势[13]发挥了火种作用,最终借商业网站和社交网站实现燎原。资助、壮大、借力民间弘扬中华文化团体,可使中华文化弘扬工作事半功倍。另外,社群打破了以内容、关系为纽带的社交模式,靠价值观联结用户,而文化的消费实则是对情感和价值观的消费,因此社群与文化消费引领有着天然的亲和性,社群传播可发挥火种作用,实现中华文化网络传播的燎原之势。

【注释】

[1]本文系上海市基金项目“文化精品的网络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2CXW033)研究成果。

[2]王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年12月23日。

[4]Susan Schreibman&Ray Siemens,A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Wiley-Blackwell,2001.

[5]Unsworth,What is Humanities Computing and What is not?,http://computerphilologie.Unimuenchen.De/jg02/unsworth.Html,2016 2-16.

[6]王晓光:《“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与前沿》,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组编:《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美]安妮·伯迪克等:《数字人文: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马林青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8][美]安妮·伯迪克等:《数字人文: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马林青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9][美]戴安德、姜文涛、赵薇:《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方法:西方研究现状及展望》,赵薇译,《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

[10][加拿大]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年12月23日。

[12]张隆溪、潘小英:《文化断裂与文化韧性》,《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期。

[1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3—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