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
本研究以养成类选秀节目《Produce101》的粉丝社群为研究对象,探讨选秀节目粉丝社群的建构与内部互动。研究发现主要有三点。
首先,粉丝社群建构与互动的阵地从主题社区转移到社交媒体。个体粉丝通过社交媒体的兴趣社区聚集,形成松散的粉丝社群。粉丝站的出现则成为粉丝社群组织化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粉丝站建立社群规范、保持高频率的互动、定期生产优质内容,引导粉丝社群走向成熟。同时,粉丝社群以社交媒体为互动平台,使粉丝社群更具裂变性和聚合力,扩大了粉丝社群的影响力。
其次,粉丝社群组织化程度较高,且互动行为呈现出集体化的特征。一个成熟的粉丝社群的内部层级可分为核心粉丝、贡献粉丝、活跃粉丝和普通粉丝四个层级。其中,作为核心粉丝的粉丝站是组织化程度最高的,其内部结构严谨、等级明确,同时具备高协作性和高执行力。在粉丝站的带领下,社群成员的互动更倾向于一种集体行为,如参与控评、打榜和应援等。粉丝的消费行为也逐渐演变为一种集体购买的仪式。
再次,粉丝社群功能拓展,粉丝站成为社群经济开发的关键。选秀节目的粉丝社群伴随偶像成长,深度参与造星过程,他们不再仅是追逐偶像的脚步,而是开始扮演“家长式经纪人”的角色,为偶像包装宣传、积累商业价值和进行职业规划。粉丝站在粉丝社群中承担信息分发、应援组织和对外发言的功能,是粉丝社群中的权威和官方机构。粉丝站致力于鼓励粉丝为偶像消费,挖掘出粉丝社群的巨大消费潜力,为提高偶像的商业价值而不断努力。
与一般想象中的“乌合之众”不同,粉丝社群有清晰的组织分工与协同机制,对偶像的情感投射构成该社群的情感联结基础。随着粉丝经济的开发,消费主义渗透进粉丝群体,经济力量以一种巧妙的方式收编了原本具备一定文化抵抗意味的青年文化群体。这种收编以更加平权和隐蔽的方式达成了一种看似平等但却充满剥削的经济掌控。
【注释】
[1]张羽帆,浙江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赵瑜,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2][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3]Jenkins H.,“Fandom Studies as I See It”,Journal of Fandom Studies,2014,2(2),pp.89-109.
[4][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郑熙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英]尼古拉斯·艾伯克龙比、布莱恩·朗赫斯特:《变化的受众——变化的研究范式》,杨玲译,载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60页。
[6][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郑熙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68—270页。
[7][美]南希·K·贝姆:《谈论肥皂剧——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粉丝文化中的交流实践》,张淳译,载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6—405页。
[8][美]安德莉亚·麦克唐纳:《不确定的乌托邦——科幻小说的媒介粉都和计算机中介的交流》,张淳译,载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6—428页。
[9][英]马特·希尔斯:《迷文化》,朱华瑄译,韦伯文化2005年版,第79页。
[10]Darlingwolf F.,“Virtually Multicultural:Trans-Asian Identity and Gender in an International Fan Community of a Japanese Star”,New Media&Society,2004,6(4),pp.507 528.
[11][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版,第174—179页。
[12]朱丽丽、韩怡辰:《拟态亲密关系:一项关于养成系偶像粉丝社群的新观察——以TFboys个案为例》,《当代传播》2017年第6期。
[13][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郑熙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82页。
[14][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时代: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杜永明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1页。
[15]罗自文:《网络趣缘群体的基本特征与传播模式研究——基于6个典型网络趣缘群体的实证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4期。
[16]金韶、倪宁:《“社群经济”的传播特征和商业模式》,《现代传播》2016年第4期。
[17]蔡骐:《粉丝型受众探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2期。
[18][英]马特·希尔斯:《迷文化》,朱华瑄译,韦伯文化2005年版,第79页。
[19]吴迪、严三九:《网络亚文化群体的互动仪式链模型探究》,《现代传播》2016年第3期。
[20]张玉佩:《从媒体影像观照自己:观展/表演典范之初探》,《新闻学研究》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