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威廉·J·米切尔在《比特之城》中曾描绘我们当下所处的城市是移动网络、智能终端、云存储数据库等构筑的全新数码疆域。然而,可沟通的城市不仅仅是由媒介化的水平和程度来诠释的,不是指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所能够依据的全部媒介信息网络工具、渠道和资源,不是单指智慧城市中的普遍的媒介人,而是指在媒介信息网络快速发展并构成新型城市的基础以后,如何在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上进行全面的深度的变革,以真正形成可沟通的城市社会,使这样的城市成为有共享的文化认同的社会共同体[31]。安东尼·汤森在《智慧城市》中也不乏批判地指出:无论缘于怎样的科技变革,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终究应该以信息为决策,以意义为导向,以民众为本位[32]。综上所述,新信息媒介技术推动下公共屏幕的智能化传播,在公共景观、公共服务和公共交往三个层面由外而内地重构智慧城市的空间体验,并由浅入深地推进可沟通城市的发展程度。然而,当城市民众越来越投入对城市屏幕的关注参与,并越来越进入城市之眼的观看视域时,也相应产生视觉霸权、视觉污染和视觉监视的相关问题。这些还有待我们以更自觉的伦理意识和法律规范来完善,终而能够让公共屏幕真正成为智慧城市的“慧眼”。透过这双“慧眼”,即可感应到一座城市的心灵。
【注释】
[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传播技术变革的视觉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9BXW096)、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数据新闻可视化传播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6YJA860008)、2018年度东华大学“时尚传播研究中心专项课题”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2]苏状,东华大学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http://www.ndrc.gov.cn/gzdt/201408/t20140829_624003.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9月24日。
[4]《智慧城市》,中国产业规划网,http://www.chanyeguihua.com/1785.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9月24日。
[5]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
[6][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等译,郑时龄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页。
[7][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页。
[8]《韩国推出双面透明触控屏:帅气!》,快科技,http://news.mydrivers.com/1/311/311602.htm,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9月24日。
[9]唐菲:《智能发型屋 看上去是屏幕其实是镜子》,中关村在线,http://sh.zol.com.cn/584/5846520.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9月20日。
[10]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11]黄启兵:《新式显示屏的各种创意猜想:奇特显示屏变得很好玩》,千龙网,http://tech.qianlong.com/2016/0224/390760.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8月15日。
[12]张江健:《未来智能化趋势:屏幕无处不在》,百度百家,http://zhangjiangjian.baijia.baidu.com/article/43713,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8月6日。
[13]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14]陈秋玲等:《服务城市:现代城市功能的回归》,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5]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16]Mirjam Struppek,“The Social Potential of Urban Screens”,Vision Communication,2016,5(2),p.181.
[17]Marcus Foth&Ronald Schroeter,“Enhancing the Experience of Public Transport Users with Urban Screens and Mobile Applications”,in Lugmayr,A.,Franssila,H.,Sotamaa,O.,Safran,C.,&Aaltonen,T.eds.,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Academic Mind Trek Conference:Envisioning Future Media Environments,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2010,pp.35-36.
[18]Kevin Walker,“Screens in the Museum Landscape”,Visual Communication,2006(2),pp.190-197.
[19]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0]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1]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2]《哈佛大学开设虚拟学堂:科幻风十足》,http://www.ithome.com/html/discovery/173725.htm?,最后浏览日期:2017年10月3日。
[23]《优衣库的“试衣魔镜”和智能试衣镜》,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98cad60101kc43.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8月1日。
[24]《给城市一双“智慧之眼”》,《东方今报》,http://news.sina.com.cn/o/2013- 06-06/151027332404.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1月2日。
[25][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26][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冯钢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7]Michael Deluca&Jennifer Peeples,“From Public Sphere to Public Screen:Democracy,Activism,and the‘Violence’of Seattle”,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2002,19(2),pp.125-151.
[28]《被比特流改变的城市和我们必要的警惕》,经济参考网,http://jjckb.xinhuanet.com/dspd/2015-01/21/content_535455.htm,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2月4日。
[29]崔波:《城市传播:空间化的进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14年版,第69—71页。
[30]Ronald Schroete,“Engaging New Digital Locals with Interactive Urban Screens to Collaboratively Improve the City”,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2012,p.228.
[31]吴予敏:《从“媒介化都市生存”到“可沟通的城市”——关于城市传播研究及其公共性问题的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3期。
[32]《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中国信息产业网,http://www.cnii.com.cn/thingsnet/2015-01/09/content_1512872.htm,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