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的发展阶段
学者们对数字人文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很多争议。数字人文学者霍基(Susan Hockey)在其著作《人文计算的历史》中说:由人文计算到数字人文大致经历了四个演进阶段:起步阶段(1949—1970),关注点集中在计算机科技的局限性突破上;巩固阶段(1970—1980),研究重点为纸质版向电子版的转变、语言词汇的分析;新发展阶段(1980—1990),计算机语言的成熟导致传统人文语言退化的演变;互联网时代(1990— ),全球范围内数字人文组织迅速增长,科研机构纷纷参与其中[11]。李泉将数字人文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字人文学科新领域的出现时期。数字人文肇自20世纪40年代的人文运算。第二个阶段是数字人文学科新领域的拓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数字人文已经扩展到运算人文学、图书馆统计学、统计语言学和数字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第三个阶段研究开始从介质转换性的被数字化研究材料逐渐扩展并聚焦原生性数字材料,并且增加了原生性数字材料的历史维度(比如说21世纪初期互联网研究出现了互联网历史研究)。第四个阶段是数字人文从学术前沿转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全球高等教育体制、科研体制与学术体制中确立体系并频出硕果的阶段[12]。郭英剑将数字人文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70年来,数字人文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也是五个发展阶段。前四个发展阶段,由霍基所命名[13]。第一个阶段为初始阶段(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第二个阶段为巩固时期(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是计算机逐渐在西方世界普及的时期,欧美各国召开了不少学术研讨会,人文学者与计算学者逐渐开展联合,重点在语言学语料库建设上,在对文本的创建、保存与维护等方面进行有效开发和推广。第三个阶段为新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个人计算机开始出现,从而促使众多西方个体学者通过电子便捷有效和创新的方式,进入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第四个阶段为互联网时期(20世纪90年代早期到2003年),这个阶段已经是西方互联网逐步广泛使用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图形界面计算机与超文本可以为所有人使用,使得任何一位人文学者都可以介入这些资源,从而在网络空间中出现了大量“档案”类的学术课题与研究成果,学者、编辑、图书管理员、程序员等或合作或各自为战,出现了一大批致力于数字人文研究的学者。从21世纪早期到现在,数字人文发展到了一个更为成熟和高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2009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会议。此次会议彻底改变了数字人文在美国的历史地位[14]。
数字人文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以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为先在基础。无疑,数字人文是从人文计算发展而来的,是文理交叉结合的跨学科领域。“从最早的数字信息到数字图书馆再到数字虚拟现实,最后发展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数字生活,这是数字技术作用于人文的外在形式。”[15]因此,数字人文发展的阶段划分应以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结合的程度来划分较为科学。第一阶段,数字人文的兴起阶段(20世纪40—70年代);第二阶段,数字人文的扩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数字人文已经扩展到图书馆统计学、统计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相关学术论坛与会议开展,学术界对数字人文的认识逐渐清晰;第三阶段,数字人文的进一步发展时期(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促使数字人文得到进一步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研究不断深入;第四阶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人文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者对其学科建制、理论建构、学科教育等展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