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项目创新点

(二)项目创新点

作为一个数字人文项目,笔者认为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创新和生命力,相较传统人文研究有着更深刻的层次和更广泛的理解。

第一,“华盛顿大萧条”项目作为一个以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为基础的跨学科项目,除了传统人文学科的定性研究方法外,还引入大数据分析、可视化技术等技术手段促进研究的深化。例如,在网站中“图绘大萧条”模块中,设置了“西雅图的胡佛村和棚屋镇”、“华盛顿州的隔离与种族问题”、“华盛顿州的主要公共工程项目”、“失业公民联盟的西雅图分支机构”等六个主题的交互性地图项目。其中,“华盛顿州的隔离与种族问题”利用数字历史的新工具,探索了华盛顿州种族、政治和社会运动的各个维度,用数据映射农工与民权的历史。通过将历史文献中的地理与谷歌地图结合,定位劳工活动、社会运动的地点、路线等关键位置,还原城市的种族隔离的历史,直观展现历史与今天的联系。

图1 1892—1986年华盛顿州激进党派与保守党派在选举中的投票分布

第二,论证的跨媒体模式,主要体现在视频、数据可视化的应用方面。传统人文计算处理的是“假设测试与材料证实”,而在数字人文项目中,人与计算机是“共同负责解释行为的,包括提出假设、观察、发现、分析、测试、再次提出假设等。与人文学研究中需要大量的定性分析来表达研究者的意图相比,在数字人文项目中,资料本身就可以展示论证过程”[16]。例如,“西雅图的胡佛村和棚屋镇”这一模块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西雅图地区8个收容无家可归者的棚户区地图,每一个地图点进去则有大量的图片和历史资料,更直观地传递信息。

第三,传统的人文学研究成果通常是一篇论文或一本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时效性。数字人文学科的基本单元是项目,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通常包括网页、图片、可视化作品等。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进展不断添加新的内容,读者也可以选择材料的顺序和解读方式。作为一个长久有效的网页,这一项目成为探索大萧条时期华盛顿州的巨大变化的一个可访问和可教学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