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数字人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存的省思

五、结语:数字人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存的省思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用数字呈现可视化图示、地理空间分布、模拟的空间及复杂的网络分析成为一种新发展,进而创造了视频文化。各种平台、工具、数据库及其他的信息结构成为数字人文项目的基础[20]。这个时期基本上是将文献资料数字化,改变了资料的提取、存储、分发方式。不过,在20世纪末期出现的数字与人文融合,还停留在“人文计算”的概念上。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文计算的对象从电子文本逐步扩展到超文本、图像、视频、音频、数字地图、网页、虚拟现实、3D等多媒体,计算的领域也不再局限于语言学领域[21],而是扩展到历史、音乐、艺术等多个领域,创造了数字人文领域在各方面的发展。

“兰屿媒体与文化数位典藏”项目历经多年,其建立之目的是希冀通过数字典藏的机制来保存兰屿达悟族的媒体内容,并且再造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价值,尤其是本文深入介绍的达悟传统歌谣,是兰屿达悟族文化中的经典。通过数字典藏与创意增值等方式,再现兰屿岛上达悟族的文化能见度,并提高达悟(雅美)族人所创作之作品的应用与传播,促进族群文化的交流,让外界能有多元的渠道认识和了解兰屿达悟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与历史,进而对兰屿的文化保存和宣扬面向产生积极与正面的意义。这样的研究与实践取径展现了数字人文的核心观点,即融合人文艺术内涵于数字化科技的增值与再现,让阅听人与使用者能以崭新的方式接触文化内涵,用新的媒体技术与传播渠道进行人文与科技的互动。换句话说,文化(包括国家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经由数字化、创意增值的手段得以典藏保存,能以创新的方式重新定义与呈现,并且促使人文精神的体现与发扬光大。

然而,以汉人学者身份,过去多年在兰屿进行数字典藏研究的经验,认识到田野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也就是像我们这样的外来研究者或资料搜集者,要在一个不熟悉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或数字典藏工作,首先应该思考如何以多元文化和族群平等的视角来理解在地知识,建立一个非主流思维、无学术霸权的研究场域,并能进一步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方案,例如通过授权与参与式发展的过程,共同研究外来研究者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合作的典范。若能建立起互信、双赢之基础,必能取得较为完整、正确的信息,研究结果才能更深入,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典藏工作也有极大帮助。反之,研究者若欠缺同理心,将很难真正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对在地知识与文化真谛也只能一知半解,所进行的研究或数字典藏成效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在此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些严峻的挑战与问题,例如兰屿歌谣文化、母语消失的危机都迫在眉睫,即当兰屿与外来文化的接触愈多时,其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消逝的速度也愈快。如何加快保存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脚步便成为重要的议题。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保存与再现是展现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面向,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很丰富,拥有更深层的文化意涵,但也难以掌握与流传。

新传播科技与媒体的发展一日千里,在现今信息社会的浪潮中,传播科技与新媒体的发展很快速。如何运用新技术,并以创新方式展现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数字人文实践过程中能否展现其价值与意义之所在。尤其中国拥有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思考如何运用新科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再现、发扬光大。社交媒体,如社群网络、智能手机的应用,或者各种新科技的创意增值与应用,比如VR虚拟现实用在虚拟文物馆、AR增强现实用在虚拟与真实合一的博物馆,或无人机航拍内容加入数字典藏的数据,以及各类可视化图表的呈现等,都可以增加使用者的吸引力,强化传播的力道与速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推广的新工具,实践数字人文的核心价值。

【注释】

[1]郭良文,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光启特聘教授。林素甘,台湾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系副教授。许峻诚,台湾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教授。

[2]维基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https://zh.wikipedia.org/zh-tw/,2017年12月19日。

[3]Khun Eng Kuah&Zhaohui Liu,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ntemporary China,New York:Routledge,2017,pp.110.

[4]维基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内容,https://zh.wikipedia.org/zh-tw/,2017年12月19日。

[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页,https://www.chiculture.net/20507/html/a05/20507a05.html,2017年12月19日。

[6]王学思:《开创非遗当代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中国网,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cul.china.com.cn/2017-10/16/content_40042477.htm,2017年10月16日。

[7]王学思:《开创非遗当代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中国网,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cul.china.com.cn/2017-10/16/content_40042477.htm,2017年10月16日。

[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页,https://www.chiculture.net/20507/html/a05/20507a05.html,2017年12月19日。

[9]王学思:《开创非遗当代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中国网,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cul.china.com.cn/2017-10/16/content_40042477.htm,2017年10月16日。

[10]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灿烂的中国文明网站,https://www.chiculture.net/index.php?file=topic_description&old_id=20507,2017年12月20日。

[11]Bolick,C.M.,“Digital Archives:Democratizing the Doing of Hist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ducation,2006,21(1),pp.122 134.

[12]徐典裕:《数字化博物馆之建构与经营管理》,《博物馆学季刊》1999年第1期,第43—51页。

[13]蔡永橙、黄国伦、邱志义等:《数字典藏技术导论》,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2页。

[14]陈雪华:《中国大陆数字典藏重要计划介绍(2002年)》,http://www2.ndap.org.tw/newsletter06/news/read_news.php?nid=975,2019年8月25日。

[15]林芳伶、柯皓仁:《表演艺术团体导入数字典藏之研究》,《台南大学艺术研究学报》2012年第2期,第76页。

[16]廖彩惠、陈泰颖:《从文明科技发展看数字典藏的时代意义——本质、迷思与发展趋势》,《台湾图书馆馆刊》2009年第2期,第93—94页。

[17]兰恩文教基金会通讯,第92期,1996年9月15日。

[18]兰恩文教基金会通讯,第92期,1996年9月15日。

[19]林素甘、郭良文:《典藏人之岛(Ponso no Tao):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新书资讯月刊》2012年第158期,第16—20页。

[20]Anne Burdick et al.,Digital_Humanities,Cambridge:The MIT Press,2012.

[21]朱本军、聂华:《“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会议综述》,《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年第5期,第16—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