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两种文化是发展数字人文的关键
2025年09月26日
(二)融合两种文化是发展数字人文的关键
在《数字媒体与数字现代》的篇首,詹姆斯·史密斯提出,“我们应该承认,人文主义者与数字技术深深纠缠在一起。这一代人面对新工具,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更广泛的文化,都无法完全理解”[19]。乐观地说,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跨学科新精神的曙光。数字人文学科——跨越边界和研究传统的前沿努力——似乎将会弥合两种文化[20],即自然科学的量化取向与人文学科的批判性话语之间的鸿沟。
首先,数字技术的充分使用将增加人文学科研究的深度。对于一些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项目,技术手段的应用将是人文学科研究的有力补充,并得出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得出的结论。这种研究国内已有先例,例如,利用Python源码分析《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用语习惯,从而推断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一致,可能也是曹雪芹所著;又如,通过将全唐诗四万多首诗歌文本、人物库(别名)输入程序系统,分析其诗歌之间的引用关系,从而判断唐朝诗人之间的关系网。
其次,数字人文学科重塑了互联网时代的人文学科,利用网络技术交流思想、创建实践社区和构建知识。“传统人文学科是以文本为基础的、非技术性的、价值单一化的、专业化的著作,而数字人文学科则是合作性的、技术性的、价值设计的、建立在共享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的。”[21]某种程度上,这种共享、开放的精神与传统学院派重视原创、权威、作者身份的规范相冲突,却也用合作、互换、相互深化的精神将不同学科门类、不同身份的学者联系到一起,重塑互联网时代的人文研究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