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型知识:境外建筑师及其身份认同
上海特殊的政治地缘,造就了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上海的城市文化主要经历了三次大融合,进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明清以来形成的江南士大夫文化,到上海开埠以后逐渐形成的海派文化,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上海的城市文化展现了对多元文化积极接纳的特征,这与国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广泛参与紧密相关。
上海的建筑师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背景,境外建筑师和国际建筑事务所众多,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新加坡、法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开发公司在1990年至2016年建成的200个建筑项目中,98项由境外建筑师完成,项目总建筑面积是本土建筑师完成的两倍(图3)。根据中国建筑学会2016年的统计,我国有一级注册建筑师32 542人,二级注册建筑师19 171人,占全国人口比例为1/37 620;而美国建筑师占总人口的1/1 429,西班牙为1/915,德国为1/789,全球比例最高的意大利建筑师占总人口的1/414。从国内建筑师占人口比例现状可以看出,境外建筑师在中国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另据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统计,美国建筑师事务所中约70%有境外项目设计经验,30%是国际建筑事务所。
图3 上海浦东陆家嘴建筑项目比较数据(1990—2016)
1949年以来,上海的境外建筑师群体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恢复期(1949—1952)、探索期(1953—1960)、停滞期(1961—1977)、开拓期(1978—1989)、发展期(1990—2000)、衍生期(2000年至今)。新中国第一个30年间,建筑发展跟随国内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国际现代建筑环境基本隔绝。20世纪80年代以后,境外建筑师逐步参与上海的大规模城市建设,由早期的建筑单体,到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类型也由起初的酒店宾馆,延伸到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与修缮等。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使上海迎来城市空间结构重组和城市工业转型。1992年浦东陆家嘴中心区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竞赛,邀请了来自意大利、英国、日本、法国的境外建筑师参与设计。80年代末评选“上海十佳建筑”,其中上海展览中心(1955)、华亭宾馆(1986)和静安希尔顿酒店(1989)由苏联建筑师和中国香港建筑师设计。90年代末“建国50周年上海经典建筑评选”,上海的十大金奖建筑中,一半由境外建筑师完成。2010年举办上海世界博览会,境外建筑实践与本土设计全面参与上海的城市建设。
据学术期刊文献史料梳理统计,1949年以来上海建成境外设计项目184项,其中20世纪50年代境外设计项目1项;80年代建成的境外设计项目6项;90年代建成的境外设计项目显著增加,共计47项,占比25.5%;2000年至2010年建成的境外设计项目共117项,占比63.6%。从发展趋势上看,21世纪前十年上海建成的境外建筑设计项目超过1949年至1999年50年间所有境外建筑设计项目总和。另从分布统计数据看,上海的境外建筑设计项目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闵行区、闸北区、普陀区、虹口区、青浦区、松江区、嘉定区等。其中,浦东新区境外建筑设计项目占比39.1%,上海中心城区分布的境外建筑设计项目占比93.5%,时间分布演变可间接反映出上海在不同时期城市发展战略的趋向(图4)。
图4 上海境外建筑师建筑设计实践项目时空分布(1949—2016)
在文献数据领域对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相关论著,包括:1993年和1997年,《世界建筑》杂志以研讨会形式开始关注中国与海外建筑行业的设计合作;1994年德国学者华纳(Torten Warner)出版《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1995年伍江在《时代建筑》发表《旧上海外籍建筑师》(1995年第4期);1998年赵辰在《时代建筑》发表《域内外中国建筑研究思考》(1998年第4期),汪坦、张复合主编的《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收录黄遐的论文《晚清寓华西洋建筑师述录》;1998年贾东东在研讨会基础上出版《海内外建筑师合作设计作品选》,统计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境外建筑师在中国参与设计建筑近300项;1999年刘尔明、羿风主编的《外国建筑师中国作品选》从建筑师的角度关注境外建筑设计实践;2000年《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发表张复合的研究论文《20世纪初在京活动的外国建筑师及其作品》;2003年《海外建筑师事务所指南》介绍中国从事建筑设计的27家境外建筑设计机构;《世界建筑》杂志在2004年第7期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合作项目;《时代建筑》杂志2005年第1期的主题为“为中国而设计”,陈缨的《上海中外合作设计杂谈》、郑时龄的《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实验与中国建筑师的边缘化》均在这期杂志上刊发;薛求理在2006年出版的《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一书中对中国的境外建筑设计历程作出时代断限,区分为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以后,关注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境外建筑设计,随后在2010年出版《世界建筑在中国》。2015年以来有关近代上海外籍建筑师群体研究成果丰厚。刘亦师在《城市·环境·设计》杂志(2015年第22期)上发表《近现代时期外籍建筑师在华活动述略》;郑红彬在《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3期)上发表《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群体考论(1840—1949)》;王浩娱在《新建筑》(2016年第5期)上发表《建筑之旅:1949年中国建筑师的移民》;郑红彬、张波在《南方建筑》(2017年第4期)上发表《晚清上海外籍职业建筑师群体略论(1843—1911)》;季国良出版著述《近代外国人在华建筑遗存的遗产化研究》(2016);郑红彬在《建筑师》(2017年第5期)上发表《国际建筑社区——近代上海外籍建筑师群体初探(1843—1941)》;等等。
基于上述重点期刊、文献关键词和主题词形成基于境外建筑事务所的实践图谱,包括:Aecom、Aedas、Arep、BDP、Gensler、GMP、HOK、Foster+Partner、Nikken Sekkei、NBBJ、P&T。图谱以文献关键词的相关度为点到线的连接,较多的数据可形成知识域,进一步形成知识生产维度中围绕特定建筑师及其群体的实践话语知识图谱(图5)。
图5 基于文献计量的上海境外建筑师实践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