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数字人文研究现状
相较于国内,国外对数字人文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关注人文领域数字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和对机构间合作的概括性介绍。
在CNKI数据库上,设置检索条件:Title=中英文扩展(Digital Humanities),或者Keyword=中英文扩展(Digital Humanities),或者Abstract=中英文扩展(Digital Humanities),或者题名=中英文扩展(Digital Humanities),共搜索文献总数1 203篇(见图2)。
图2 1968—2019年国外数字人文发文量折线图
图3 数字人文外文文献学科分布情况柱状图
从学科领域的分布情况来看(见图3),同国内数字人文研究相比,国外数字人文所涉及的学科方向更广,研究主题更丰富,各学科的研究力度更为均衡[16]。从数字人文国外文献的引用情况来看,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大多发表于数字人文研究的早期阶段。“被引排名第一的文献为‘Enabled Backchannel:Conference Twitter Use by Digital Humanists’(Ross et al.,2011),该文将推特视为数字人文领域的反馈方式,探究由推特驱动的反馈对学术会议体验、合作和知识共建的提升作用。被引频次排名第二的为‘Mapping the English Lake District:A Literary GIS’(Cooper et al.,2011),该文探索了使用GIS在地图上标注定性数据理论可能性和方法。”[17]
近几年,数字人文研究著作主要集中于国外,部分著作被译介到国内,对国内学者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
《数字人文: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美]安妮·伯迪克等著,马林青、韩若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这本书将数字人文界定为一种新型学术模式和组织形式,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模型,表现为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与人文知识开展的合作性、跨学科的研究、教学和出版等活动[18]。
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奥卡纳根分校数字人文助理教授康斯坦斯·克朗普顿(Constance Crompton)、加拿大温哥华岛大学数字人文实验中心教授理查德·J·莱恩(Richard J.Lane)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英语与人文计算中心特聘教授雷·西门子(Ray Siemens)编撰的《走向数字人文:实践、训练与研究》(Doing Digital Humanities:Practice,Training,Research)。
《数字人文:历史与发展》(Digital Humanities:History and Development),作者是奥利维尔·勒德夫(Olivier Le Deuff)。这本书旨在通过罗伯特·布萨的项目,提出从比经典历史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数字人文学史的新方法,并试图展示除了人文计算之外的其他领域的重要性,如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经济计量学、数学语言学、地理学和文献学。
《数字人文:数字时代的知识与批判》(Digital Humanities:Knowledge and Critique in a Digital Age),作者是戴维·M·贝瑞(David M.Berry)和安德斯·法格约德(Anders Fagerjord)。随着21世纪的展开,计算机挑战了我们思考文化、社会以及什么是人类的方式。在自动化、大数据、算法、Google搜索、数字档案和社交网络的世界里,我们对文化的使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人文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来探索数字化时代的新生活方式。这本书提供了重要的批判视角,提出通过计算可以丰富人文学科的方法,以及文化批判如何能够改变数字人文学科。
《数字人文指南》(A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和《数字人文指南(第二版)》(A New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2nd Edition)的作者是美国马里兰大学人文科学马里兰理工学院助理院长、英语系教授苏珊·施莱布曼,加拿大人文计算研究所主席、维多利亚大学英语系副教授雷·西门子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研究生院院长约翰·昂斯沃思(John Unsworth)。第一版书中概述了人文学科计算的新兴领域,着重于介绍特定学科在将计算方法应用于研究问题方面的经验,人文计算的基本原理、特定应用和方法,以及生产、传播和归档。第二版则探讨了数字人文的基础设施、创建、分析、传播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