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
2025年09月26日
(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
截至2018年年底,共有122个国家的508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共有40个项目被列入此名录,其中,最早入选的是2008年的4个遗产项目,包括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及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则在2006年5月20日公布,当时确定了518项“非遗”内容,包括昆曲、古琴、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医、中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8]。
2005年至2009年,第一次大规模全国性的“非遗”普查活动展开,普查出“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截至2017年年底,国务院批准公布了四批共1 372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3 087项省级代表性项目。文化部命名了四批1 98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命名了14 928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9]。自从“非遗”的保存成为国家政策之后,“非遗”成为全国性注目的焦点,在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度里,“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数量很大,并且相当多元。
例如,中国第一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新疆木卡姆艺术,是伊斯兰音乐中的一个特有名称,含有曲、调、古典音乐之意。相传维吾尔族祖先从渔猎、畜牧时期就创作了在旷野、山涧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后来不断融合、演变发展[10],形成了木卡姆组曲。本文讨论的台湾兰屿岛达悟族(另称雅美族)传统歌谣与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强调即兴抒发、情境创作的模式非常相似,都属于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遗产,也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项目。本文借由兰屿达悟族歌谣的案例分享,说明数字典藏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以及汉人学者与少数民族合作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