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粉丝社群

(二)粉丝社群

詹金斯指出,粉丝群体作为亚文化社群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群[6]。同时,詹金斯还指出,主动建构社群是粉丝和一般受众的区别之一。詹金斯倡导将粉丝作为一个社群,研究其集体性的情感倾向以及在社群中的情感联结。

粉丝社群研究一直是粉丝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大量虚拟粉丝社群。学者对网络粉丝社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社群中的互动和由此产生的情感联结;二是社群内部的结构和权力关系。

南希·K·贝姆是研究早期网络粉丝社群的代表学者之一。她归纳了早期网络社群的四种互动行为,即告知、推测、批评和改写,并指出粉丝能够在网络社群的讨论与互动中获得快感[7]

粉丝社群的内部结构和权力关系是粉丝社群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麦克唐纳率先提出在虚拟社群内部同样存在着等级制度,粉丝之间并非完全平等[8]。马特·希尔斯(Matt Hills)在《迷文化》一书中也指出:“任何既定的迷文化(即粉丝文化)不再只是一个社群,同时也是个社会层级。”[9]

随着全球范围内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粉丝社群的全球化趋势也被部分学者关注。达林-沃尔夫(Darling-wolf F.)以木村拓哉的全球性粉丝社群为案例研究指出,这类跨国的粉丝社群的成员和交流方式都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