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研究的基本特征
在对数字人文未达成统一的界定之前,梳理其主要特征是了解数字人文这一全新概念的有效途径。
第一,数字人文研究主题的跨学科性。数字人文从人文计算发展而来,与人文计算、社交计算和媒体研究等联系密切。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研究部门,而是广泛地以人文学科为基础,囊括历史学、音乐学、表演研究、媒体研究和其他领域等[9]。从策划和集合文本来源,到大型文化数据集的数据挖掘,再到主题建模,数字人文学科融合了数字档案、定量分析、可视化、大数据等,并结合了传统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考古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以下文即将分析的“华盛顿大萧条”为例,项目结合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等领域,突破了学科的壁垒,实现了对该事件的广泛的全局性理解。
第二,数字人文研究主体通常将学校、企业、社会等有机结合。与传统以高校、实验室为主体的研究不同,数字人文研究集合各行业之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实用性大大增强。当前,国际上众多数字人文研究实验室相继成立,如数字人文组织联盟,包括欧洲数字人文协会、计算机与人文协会、澳大利亚数字人文协会、加拿大数字人文学会、日本数字人文协会等。团队或实验室成员可能包括教职员工、研究生或本科生,而不同的项目由信息技术专家以及画廊、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合作伙伴共同组成。研究者身份也因此被赋予多个人以反映这种协作性质,这与传统人文学科中的唯一作者模式截然不同。
第三,数字人文研究以项目制(project)为基本单位。从英文释义来看,一方面,“项目是一种需要设计、管理、谈判调解和协作的学术”;另一方面,“项目也是一种需要规划和‘投射’尚未存在的东西的学术,暗含‘将来’的艺术”[10]。基于多层次来源和视角的研究团队,将共同对研究问题进行抽象化处理,并设计解决研究问题的可行性测量。
第四,研究成果通常是动态发展的。国内外各研究中心有数千个数字人文项目,从资金有限或没有资金的小规模项目,到具有多年资金支持的大规模项目。有些项目是持续更新的,有的则保持在线形态的测试版和完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