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与沉溺:“明星人设”的社会互动
除去演员在戏剧影视作品中表现的角色、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状态,社会化媒体、真人秀节目中所呈现的明星形象,都是被安排的人设。“人设”一词从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圈逐步进入现实生活,带有一定的被设定、被创造的意味。不同的人设被明星所选中并进行带有主观意愿的建构,存在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人设并不是人格的投影,而是出于某种主观意图刻意营造的角色。而这种主观意图往往与商业利益纠缠在一起。“明星形象由媒体文本制造,它们能够将促销、宣传、影片、批评和评论集合在一起。”[1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时统宇认为,电视真人秀节目是没有真人只有秀的演出:“所谓‘人设’的宝典不过是皇帝的新衣”,“在竞技中‘英雄救美’,是为了满足节目‘人设’中强行配对的需求……参加知识竞答的选手们早有一套题库,提前背诵……所有这一切,终极的原因不过是一切向钱看。”[12]一方面,明星建构的人设是节目制作方、广告利益相关方所要求的设定,该人设的建构往往能够为明星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另一方面,该人设是明星及其经纪团队经过研究后所决定创造或选择的一个能够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欣赏、喜爱的角色,具有虚构的诱惑性,能够为其带来一定的社会声望,而社会声望可以与经济利益进行转化。
第二,除了经济利益因素,明星人设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亦反映出明星对自我的想象及理想化的形象。库利曾指出,自我呈现是人类的本能性情感之一[13]。社会化媒体作为第二舞台,明星在其上的自我呈现,如上文所述,既存在给予式的表达,也存在符合人设的心理的流露。呈现于社会化媒体中的各种信息,可视作明星及其团队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戏剧。这部戏剧是环绕“作为虚构的自我(明星人设)”而表演的、观念论世界的表现,而明星人设则是这部戏剧中的主角,是一种“惬意的自我像”[14]。而对于明星本人来说,这种虚拟的戏剧中的各种“理想自我”形象,都要比其现实中的自我更让人满足和快乐[15]。
第三,大众的认知简化与想象构成的对人设的沉溺完成了人设的建构。对比传统传播方式,互联网具有海量文本性。而社会化媒体中的表演者众多,明星人设作为一种异化的消费符号形象蜂拥而至。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便会转而尝试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16]。对于观众来说,对这些信息符号进行便捷式判断,则成为一种省时省力的策略。除了通过对符号的认知简化,大众的想象成为明星人设得以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的想象通过投射,完成银幕形象与话语场域中生活形象的映照,通过弥合,实现明星形象的突破与多元化[17]。这种想象以大众对明星在第一舞台上的表演的认同为基础,移情于明星本人,恰好经由社会化媒体描摹出明星在日常生活中的形象,而明星人设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大众的这种想象。正是明星的表演和大众的想象共同作用,建构了在社会化媒体中流通、多样的明星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