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数字人文研究现状
近十年对于数字人文的研究逐渐形成热点,相较于数字人文进入我国最初的十年,发文量与关注度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我国学者对于数字人文的研究尚浅,对数字人文作为一门学科的建构与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的结果,2005—2019年主题为“数字人文”或者题名为“数字人文”的相关文献共557篇,主要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2005—2019年以“数字人文”为主题的文献量
2005—2012年的发文量都在1—4篇之间;从2013年开始,每年的发文量增加到14篇;2017年,数字人文相关文献量为117篇;2018年的发文量为116篇。从学科的主要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共201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共24篇;“档案及博物馆学”共11篇。
国内数字人文的研究成果,大致有五个方面。
第一,对数字人文的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学科建制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主要论文有:李泉的《数字人文的发展源流与数字文学的理论建构》、孙辉的《数字人文研究框架探析与思考》、吴葱葱的《基于CSSCI核心期刊我国数字人文研究现状》、陈静的《当下中国“数字人文”研究状况及意义》、郭英剑的《数字人文:概念、历史、现状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刘琼等的《大数据时代人文研究前沿与探索——南京大学“数字人文”学术研讨会综述》、饶俊丽的《数字人文的发展演绎——从数字符号到人文向度》、沈振萍和黄水清的《我国数字人文研究脉络及其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典型应用》、梁晨的《量化数据库:“数字人文”推动历史研究之关键》、高瑾的《数字人文学科结构研究的回顾与探索》、王宁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共融——兼论后人文主义语境下的数字人文》、廖祥忠的《“超越逻辑”:数字人文的时代特征》、高胜寒等的《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进展分析》、曹进军的《“焦点+上下文”可视化分析:数字历史集合的关联与探索——兼谈数字人文的演进与实践》、柯平和宫平的《数字人文研究演化路径与热点领域分析》等。
第二,对国外数字人文的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的介绍与分析。
一部分为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整体分析。主要论文有:李友仁和宋迎春的《北美与西欧的数字人文中国研究状况论析》、周晨的《国际数字人文研究特征与知识结构》、李晏锋的《国外数字人文研究的启示》、陈静的《历史与争论——英美“数字人文”发展综述》、戴安德等的《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方法:西方研究现状及展望》等。刘洪和肖鹏的《“期待膨胀期”的数字人文研究——〈图书馆论坛〉“数字人文”栏目的回望与展望》通过回顾《图书馆论坛》“数字人文”专栏设置近两年来的情况,归纳出当前我国数字人文研究的四个特点。郑蕊的《基于文献计量的全球数字人文发展现状分析》对数字人文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内容挖掘,从文献总量、发展趋势、合作关系、关键词、影响力演变等方面对数字人文议题进行分析,揭示并展现了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另一部分为对国外数字人文项目的个案分析。主要论文有:林泽斐的《英国数字人文项目研究热点分析——基于DHCommons项目数据库的实证研究》、赵洪雅的《数字人文项目“莱比锡开放碎片文本序列”(LOFTS)探究》、林泽斐和欧石燕的《美国高校数字人文研究项目研究内容解析》、徐孝娟的《国外数字人文课程透视——兼议我国数字人文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杨滋荣等的《国外图书馆支持数字人文研究进展》、朱华顺的《美国图书馆数字人文案例研究及启示——以布朗大学、纽约公共图书馆为例》、介凤和盛兴军的《数字学术中心:图书馆服务转型和空间变革——以北美地区大学图书馆为例》、陈洲的《欧美图书馆数字人文应用研究》、陈方锐的《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评估研究及启示》、程文艳的《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个案研究》、邓要然的《美国图书馆领域数字人文项目研究》、石建华和王风兰的《美国高校数字人文调查研究解析及其启示》等。
第三,数字人文在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研究、个案项目研究。
一方面,数字人文在跨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图书馆学、档案学、史学、文学、艺术学等研究领域。主要论文有:蔡迎春的《特色资源建设中的数字人文应用进展研究——基于国内数字人文相关项目及实践案例》、陈亮的《数字人文与数字艺术史浅议》、宋丹丹等的《国内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综述》、蒋萌的《图书馆数字人文架构与策略研究》、申斌和杨培娜的《数字技术与史学观念——中国历史数据库与史学理念方法关系探析》、原野的《我国数字人文研究在博物馆中的发展及应用》、谢兴梅的《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及党校图书馆的挑战与应对》、曹顺庆和支宇的《知识合法性、数字人文与20世纪中国文论的知识考古》、吴加琪的《数字人文兴起及档案工作的参与机制》、李子林等的《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的关系探讨》、王贺的《“数字人文”如何与现代文学研究结合》。
另一方面,是数字人文在个案项目、具体研究方向上的应用研究。主要论文有:李泉的《比较文学学科发展问题对数字人文学科建设的启示》、冉从敬等的《数字人文视角下的莎士比亚学术传播研究》、范佳的《“数字人文”内涵与古籍数字化的深度开发》、丁方舟和韦路的《人文科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及启示》、王开队的《数字人文与区域史研究:以徽学为例》、赵思渊的《民间文书整理与研究中的数字人文方法与文献学本位》、杨玲的《远读、文学实验室与数字人文:弗朗哥·莫莱蒂的文学研究路径》、吴方枝的《数字人文背景下民国文献的数字化研究》、黄军杰的《“数字人文”技术视角下区域史研究新取径——以宋代处州家族群体的梳理为例》、范桢的《机读〈白石老人自传〉——艺术史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初探》、董洪川和潘琳琳的《数字人文与外国文学研究范式转换》等。
第四,数字人文的学科建制与教育现状研究。
主要论文有:潘雪和陈雅的《国外高校数字人文课程设置结构分析——以iSchools联盟为例》、杨晓雯的《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教育的对策》、吴加琪等的《国外数字人文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王涛的《数字人文的本科教育实践:总结与反思》、魏清华的《欧洲数字人文教育现状及启示》、杨晓雯的《欧美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研究——以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为例》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下的数字人文教育探讨》、徐孝娟等的《国外数字人文课程透视——兼议我国数字人文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等。
第五,对数字人文的研究近几年又出现了新的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人文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更注重跨学科性,尤其是文理科研究方法的结合,数据处理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等领域的研究,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对人文学科的融合应用。郭利敏、葛亮、刘悦如的《卷积神经网络在古籍汉字识别中的应用实践》通过将卷积神经网络用于数字人文古籍汉字的元数据加工,旨在提高古籍资源在数字人文应用研究中的效率。欧阳剑的《大数据视域下人文学科的数字人文研究》通过分析数字人文中人文学科研究的变革,探索出人文学科的数字人文研究呈现出大视野、定量化、跨学科、集成化及多维度分析等新特点。曾子明、周知、蒋琳的《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人文视觉资源知识组织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人文视觉资源知识组织模型,在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从数据采集到智慧服务的完整流程,构建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组织模型,并以敦煌文化遗产为具体案例进行说明,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