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传播的热点突发公共事件

(一)网民传播的热点突发公共事件

热点突发公共事件是在现实中发生的,网民对其热切关注,并产生大量观点、态度、情绪或利益诉求的重大事件。哪些事件能够成为网民选择发言的“符号事件”,则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和偶然因素。

1.热点突发公共事件的空间分布

网民的传播行为作为社会集体情绪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不同地域中社会矛盾压力的差异。针对热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分析可知,事件涉及国内4个直辖市、23个省、3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涉及东部地区的事件占比41.2%,涉及中部地区的事件占比21.4%,涉及西部地区的事件占比17.5%,涉及港澳台地区的事件占比3.2%,涉及全国或多个地区的事件占比12.5%,涉及海外的事件占比4.2%。东部地区中,事件数量排名前五位为北京(56)、广东(48)、山东(37)、上海(31)、浙江(30);中部地区,热点事件分布以河南(44)、湖南(29)、湖北(22)、江西(15)、黑龙江(14)居多;西部地区则以云南(30)、四川(25)、陕西(24)、甘肃(11)、贵州(10)居多。针对东中西部地区577起热点事件发生地的行政级别进行分析,源自市级地区的热点事件287起,占比49.7%;县级地区110起,占比19.1%;直辖市90起,占比15.6%;乡镇级地区49起,占比8.5%;省级地区41起,占比7.1%。依据国内热点事件数量绘制热点省份四分位图,省份颜色代表事件频次。全局莫兰指数(Univariate Moran's I)经99次模拟得到平均值为-0.034 3,实际观测数据计算的Moran's I指数为-0.051 5(p=0.450>0.05),表明热点突发公共事件的空间分布呈现随机性,不存在空间自相关。

2.热点突发公共事件的代表性议题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不同危机来源的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四种类型[9]。网民参与传播的热点事件类型多元,其中,公共安全事件占比最高(50.8%),第二是事故灾难(23.5%),第三是公共卫生事件(18.9%),而自然灾害事件占比最低(6.8%)。对热点事件代表性议题进行分类,议题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热点突发公共事件议题分布

公共安全事件中,影响社会秩序的社会暴力事件、社会治安事件与反映制度危机的公共管理事件占比最高,分别为12.8%、6.4%和12.5%。网民一方面热切关注影响社会安全的问题;另一方面,积极监督社会管理中的问题。当突发公共事件牵涉警民关系,尤其是暴力执法问题时(2.1%),通常会引发网民对政府部门的拷问,为政府倡导的服务型执法起到助推作用。

民生问题关乎公众最根本、最普遍的利益,如教育问题(6.1%)、网络管理(3.5%)、财产安全(2.2%)、征地拆迁(1.1%)等,这些议题容易刺激网民集体追问,引发网民对体制缺陷的探讨。

随着中国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对外关系(3.3%)议题也能引发大量网络舆论,主要表现为网民民族情结的集结。情绪引导得当便是一种强大的爱国力量。

事故灾难方面,网民出于对出行、工作和生活环境安全的重视,最终让交通事故(7.6%)、企业事故(7.1%)、水污染(2.4%)、火灾(1.7%)、大气污染(1.4%)和踩踏事故(0.6%)成为热点议题。

与此同时,现实社会的道德滑坡使网民特别关注体现人类基本道德的公共卫生事件,这类触发网民敏感神经的问题往往与食品安全(9.3%)、医疗卫生(7.8%)、产品质量卫生(1.8%)联系在一起。

自然灾害作为社会中的固有风险同样受到网民关注。网民热议的主要灾害为地震(2.6%)、台风(1.5%)、洪水(0.8%)和暴雨(0.7%)。这类议题占比较低,反映出在一般性自然灾害面前,网民心态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