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的计算机音乐审美判别标准的格数融合

二、基于数字的计算机音乐审美判别标准的格数融合

审美标准的创新是衡量当代艺术价值的两大核心指标之一。但与其他艺术一样,计算机音乐同样需要处理好东西方审美判别标准的融合问题。而数字恰恰能够实现二者的“格数”融合创新。

若对比东西方艺术塑造的思维模式,可以发现,东方的艺术塑造重视形象思维和基于神意境界的形象化表达,以无形之象统摄有形之象,以有形之象诠释无形之象。西方的艺术塑造则强调抽象思维和基于数学科学的抽象化表达。可以说,东方艺术塑造追求的是穷究事物形象“道理”的“格物”,西方艺术塑造强调的则是穷究事物抽象“真理”的“格数”。

在东方艺术塑造的实践当中,定性模糊是其审美指引准则。例如,中国书法在书写当中,有着看似精确的九宫格、米字格作为初始的参考,但真正蘸墨挥毫之时却仅仅是参考,并不严格按照其书写,而是更在意素在字之内、字与字之间的互动呼应,有空间则进,无空间则退。此处的捺要探身出去填满方寸,下一处的撇即要收敛笔锋让出天地。若基础的“永字八法”非要精确到每一笔要在什么位置,则反倒失了神韵与滋味。例如,诸多东方的“形式美”法则都没有严格定量规定。“平均对称”仅仅是布局形式美的原则,只需遵循将相应的实物填入空间即可。东方艺术塑造实践中的定性模糊并非不严谨,恰恰相反,看似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十分玄妙,遵循的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而形象塑造所需达成的“神”“意”“境”“界”都是非常澄明的。

在西方艺术塑造当中,定量精确是其审美导向法则:数学模式,例如黄金分割率皆被暗藏在诸多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当中,如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纺织等。若对其进行基于数学的解构,可以非常清晰地识别诸多数学模式。而诸多西方的“形式美”法则也被“操作化定义”,可以精确定量衡量。从古和今两个时间方位来看西方的定量精确塑造实践,可以发现两套贯穿的模式。一是经典的基于欧几里得几何的网格主义设计模式,一是现代的基于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生成设计模式。前者从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丢勒的艺术作品中可见一斑。在东西方文化交织的佛家艺术塑造当中,网格设计亦不时显现。例如,《佛说造像量度经》就基于精确的网格指引造像。即使在当下,经典的网格设计仍然在一些艺术塑造领域大行其道,比如移动互联网前端的网页网格布局设计、以InDesign视觉传达设计软件为代表的网格设计模式等。后者则是基于非线性的数学模型,依托计算机智能首先生成出各种塑造的可能性,再将调节模型的参数暴露给塑造者,塑造者经过人类智能的调试和筛选,最终确定相应的塑造方案。诸多建筑设计采用的就是参数式设计的定量精确模式,北京城市诸多地标性城市形象建筑即如是,如鸟巢、水立方、望京SOHO等。

有塑造者认为,上述形象与抽象、道理与真理、格物与格数、神意境界与数学科学、定性模糊与定量精确似乎是二元对立、无法融合的。事实上,二者皆可以通过艺术的“格数”审美进行中西融合。从抽象数学精确定量出发的艺术塑造可以非常明显地发掘其数字构成的本质。从形象模糊定性出发的艺术塑造看似不然,然而,诸多混沌理论和模糊逻辑等数字理论已专门被用来阐析和运用定性模糊的审美指引准则。对于计算机音乐而言,通过“格数”,东西方审美判别标准亦得以进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