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2018年美国科学计量与信息计量领域学者鲁索(Ronald Rousseau)、埃格赫(Leo Egghe)和岗斯(Raf guns)出版的《城市指标熟稔者——面向科研人员的文献计量学指南》(Becoming Metric-wise:A Bibliometric Guide for Researchers)[3]指出,指标熟稔的科研人员应清楚知道计量指标的存在、数学定义及其逻辑含义,以及如何恰当应用这些指标,“科研人员利用科学计量学指标之特征和格式来呈现本人的真实科研价值和能力”。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有效拓展了传统建筑文化研究途径,有助于建立以建筑实践知识网络为对象的建筑实践谱系计量研究模式。基于知识计量可对数据资源开展量化分析,揭示建筑实践谱系关系,探测建筑学科热点与动态演进;构建基于关联分析的实践策略范式和设计方法优化体系,提出可操作的方法和模型,并开展不同层次的应用与实证研究;从长远看还可能进一步形成系统化和长时效管理更新的建筑文化研究智慧数据库,搭建具有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能力的大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1]Alberto Cairo,The Truthful Art:Data,Charts,and Maps for Communication,New Riders,2016.

[2]Francesco Cosentino,Shanghai from Modernism to Modernity(Second Edition),Create 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2014.

[3]Chaomei Chen,Mapping Scientific Frontiers,Springer-Verlag,2013.

[4]Manuel Lima,Visual Complexity:Mapping Patterns of Information,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13.

[5]Harry Den Hartog,Shanghai New Towns:Searching for Community and Identity in a Sprawling Metropolis,010 Publishers,2010.

[6]Iker Gil,Shanghai Transforming,Actar,2008.

[7]Peter G.Rowe&Seng Kuan,Shanghai: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for Modern China,Prestel,2004.

[8]Liane Lefaivre&Alexander Tzonis,Critical Regionalism:Architecture and Identity in a Globalised World,Prestel,2003.

[9]Sprio Kostof,The Architec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10]李杰:《科学计量与知识网络分析》(第2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11]邱均平、文庭孝、宋艳辉:《知识计量学》,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12]朱纪华:《上海的俄罗斯记忆》,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版。

[13]季国良:《近代外国人在华建筑遗存的遗产化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4]侯丽、王宜兵:《鲍立克在上海——近代中国大都市的战后规划与重建》,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5]黄元炤:《中国近代建筑纲要(1840—1949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16]张济顺:《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17]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梦缘陆家嘴1990—2015(五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18]周振华、熊月之、张广生、朱金涛、周国平等:《上海:城市嬗变及展望(三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9]薛求理:《世界建筑在中国》,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20]邹德侬、王明贤、张向炜:《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纵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1]《建筑制作》杂志社:《建筑中国六十年1949—2009(七卷)》,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建筑制作》杂志社:《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天津大学出版2009年版。

[23]薛求理:《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熊月之、马学强、晏可佳:《上海的外国人(1842—194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5]杨秉德:《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6]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27]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8]罗小未、吴光祖、李德华:《上海建筑指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29][德]Torten Warner:《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Ernst&Sohn 1994年版。

[30]沈恭:《上海八十年代高层建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31][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注释】

[1]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课题(项目编号:5197846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项目编号:2018BCK005)、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9010110)的研究成果。

[2]刘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3]Ronald Rousseau,Leo Egghe&Raf Guns,Becoming Metric-Wise:A Bibliometric Guide for Researchers,Chandos Publishing,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