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性创新设计与城市公共景观体验重构
芒福德说,大众传媒不仅是城市故事的呈现者,而且其本身越来越成为机械时代城市视觉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6]。作为智慧城市之眼的公共屏幕,由于其自身的视觉载体形式和视觉显示特征而构成城市的形象景观。最早的公共屏幕可以说是处于半开放公共空间中的,即电影屏幕,且早期的电影屏幕主要是宽高比1.33∶1的30英尺大小形制的矩形屏幕以及之后1.85∶1宽高比的宽银幕。然而在公共屏幕的发展史上,其自身设计上一直在不断向巨型、异形、高清、透明、柔性、镜面、3D、拼接乃至全息等创新技术进化。美国芝加哥学派帕克认为:“技术设备自然要改变人们的习惯,并且必然改变社会的结构与功能。”[7]公共屏幕技术不断变革发展,与此同时也重构了公共空间的原有格局、公共屏幕的传播功能以及人与城市空间的信息交换关系,并由此呈现出更加智慧性的建筑和城市景观。
我们可以从近年的一些屏幕视觉变革来感受这种创新屏幕设计是如何重构人与城市的体验关系。例如透明屏的发展,早期我们会在一些商业店面的玻璃橱窗上看到透明屏幕的运用,屏幕中放映的主要是商品和品牌相关的影像;而当下这种透明屏开始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屏幕,整个屏幕前后通透,这样前后两面都可以显示出不同的图像,实现前后“两面看”。2014年韩国科学技术高级研究院就研发出这种“Trans Wall”的双面透明屏幕(见图1)。如果将这种屏幕运用到教学场景中,直接带来的将是教学空间的灵活布置和更多的人屏互动。再如镜面屏的运用,也是一屏两用,既可以当镜子,也可以作屏幕,在没有通电或感应的情况下是正常的镜子,而通电感应后即可以作为屏幕。全球首间安装这种镜子屏幕的商业机构是韩国首尔一家美发屋。客人在剪头发的时候,除了在镜中看到发型变化,还可以享受娱乐资讯内容(见图2)。
图1 韩国研发的“Trans Wall”双面透明屏幕[8]
图2 首尔美发店镜面屏幕[9]
图3 芝加哥华丽一英里三维屏幕[10]
再如3D屏,是将几路信号“偏光”分别处理,最终显示屏左边的人看到的影像可能跟右边的人看到的有所不同,上面的和下面的图像也可以单独显示。美国芝加哥华丽一英里丁字路口的一块异形三维屏幕(见图3),从前后和侧面看到的影像都是不一样的。同理可以想象,在长途大客车上有这样一块3D显示屏,司机可以看到路况导航等信息,而乘客可以用来看娱乐节目或影视剧,双方同样互不干扰[11]。此外,还有异形拼接屏的大势发展。现在很多公共屏幕不局限于单一方形屏,而是多块屏幕多种形制,拼接的屏幕既可以同时显现为一个图像,也可以分时分景蒙太奇式地叙事,有着更为吸引和更为有效的视觉接受效果。美国波多黎各这块城市交通枢纽中建筑楼体上的大屏幕(见图4),就是6块矩形屏幕的拼接。屏幕上循环播放的是Haytt-House凯悦嘉寓的广告,在影像的显示上时分时合、时同时异,而且特别强化不同屏幕边界之间影像的叙事过度和三维效果,从而营造出一种流动和立体的动态感。未来随着全息技术和设备的逐步铺开,我们还将通过透明屏幕的全息投影,乃至不依赖于任何物理介质的全息影像,进行极具未来感和梦幻感的随时随地的虚拟现实沟通[12]。如果依据芒福德和莱文森对人类媒介技术发展趋势的乐观态度,那么可以说,公共屏幕技术和设计的每一步创新,旨在重构人与城市之间更为和谐的空间景观和更为人性的空间体验。
图4 波多黎各楼体大屏幕[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