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新媒体消解了知识精英文化生产的权力中心地位,把个体由文化生产的边缘拉向中心,赋予个体自主性,开创了个体文化创新的新时代。这种新型的文化是关于中国人个体生活的文化,使文化不再疏离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它反映个体的生存体验,远离宏大与超验,使文化回归人的本身。日常生活是文化创新之本,文化不再是绝对理念、精神或意识形态的化身,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这是国人从激进理想主义的文化氛围走出来以后个人的生存记录,既是中国人的精神成长历程,也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变化,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这事实上也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转型时代的中国人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文化需求。这场文化创新运动实现了价值的重建。新文化价值内核为自由、创新、平等、开放、参与和共享,这些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行不悖。这些价值观念将涵化中国人的新文化人格,并辐射到中国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上,最终将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当然,对于这种文化的创新,也不能过分乐观,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新文化是否意味着人类远离宏大与超越,使人丧失了仰望星空的能力,人只有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消磨自己的生命?有学者指出时空的碎片化和“微”文化问题[23];也有学者认为人们会在新媒体世界里迷路,从而失去自我[24];更大的忧虑是,技术在文化生产中将成为支配人的力量;等等。还应该承认,文化空间也并不是理想中的纯粹,现实中权力和资本的力量随时可能侵入,打破空间的平等与自由,而且新媒体的文化创新还不能为文化发展提供理想图景。但是,文化创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异化,又不断被克服、修正和创造的过程,人类文明难道不正是在反抗与超越中不断进步的吗?当下,中国发展的逻辑越来越转向文化的逻辑,文化成为实现新时代中国梦的一个必要条件。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5]在文化强国的新时代,新媒体的文化创新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注释】
[1]张瑞兰,上海健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2][加拿大]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3]杨国斌:《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邓燕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4][美]罗伯特·V·库兹奈特:《如何研究网络人群和社区:网民民族志方法实践指导》,叶韦明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页。
[5]赵汀阳:《共在存在论:人际与心际》,《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6]孙玮:《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学术月刊》2015年第12期。
[7][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8][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页。
[9][英]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10]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2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1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熊伟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52页。
[13]倪梁康:《胡塞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78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8页。
[15][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页。
[16]彭兰:《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78页。
[17][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18]孙信茹:《线上和线下: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实践及叙述》,《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1期。
[19]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参见:[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崔唯航:《社会科学:面向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社会科学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01年第1期。
[21][美]雪莉·特克:《虚拟化身:网路时代的身份认同》,谭天、吴佳真译,远流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
[2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熊伟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78页。
[23]参见周宪:《时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学术月刊》2014年第12期。
[24]参见蒋建国:《微信成瘾:社交幻化与自我迷失》,《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