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的缘起与发展

(一)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的缘起与发展

数字典藏又称“典藏数字化”或“数字化典藏”,是以数字化为主要典藏方式,具有超文本的性质,具有提供学习者取用信息的弹性。收集的数据类型包括文字、日记、连续出版物、地图、照片等已数字化或在线的资源[11]。制作数字典藏信息服务及产品项目之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搜集、数字化、编辑、撷取、传播[12]。数字典藏的发展是从系统的建立到教育学习的传播,在配合因特网的成熟技术下,提升人类自我学习及数字典藏附加价值之应用[13]。中国大陆数字典藏的滥觞是1998年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由多所大学执行并涵盖各个领域,计划内容包括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系统建立与信息服务及数字人才培养等,目的是要透过因特网建立高质量、一定规模的中文数字数据库群,提供全国及全球高效能的服务[14]

受到美国推动数字图书馆先导计划和美国记忆的影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掀起数字典藏之浪潮[15],而中国台湾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数字典藏的发展。1984年,台湾“中央研究院”率先推进“史籍自动化—食货志输入计算机”计划,将珍贵文化资产与计算机信息科技结合。随后,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在1988年采用王安整合影像信息系统扫描其馆藏善本图书[16]。到了90年代,信息科技和因特网的发展与普及为台湾数字典藏发展奠定了更加完善的环境基础。之后,台湾陆续推出数字博物馆项目计划、数字典藏科技计划第一期和第二期,为台湾数字典藏建立多元丰富的数字资产。在这些前期项目执行之后,在累积了一定数量的典藏品之后,台湾数字典藏研究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数字人文的兴起。

兰屿是台湾东南角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总人口只有3 000人。台湾达悟族是台湾十余个少数民族当中被汉化最慢,且保存原始传统较多的部落。当地居民的生活、风俗、礼仪、飞鱼文化、恶灵信仰及神话传说,不但与汉人有极大差别,和台湾其他少数民族也非常不同。“兰屿达悟族媒体数据库”自2005年建置,由台湾交通大学与淡江大学组成研究团队,目的是以数字化典藏机制来保存兰屿达悟族自制的珍贵媒体内容,希望借此促进族群文化交流,让外界更能了解兰屿达悟族的生活、文化与历史,并加强兰屿达悟族部落的文化保存与部落传承。

兰屿达悟族媒体数据库建立之初是与汉人基督教组织兰恩文教基金会(简称“兰恩”)进行合作,执行“兰屿达悟族媒体资料库建置与数位典藏计划”。此项目将兰恩所产制或拥有的各项媒体内容,如报纸(《兰屿双周刊》)、广播电台节目(有关族群文化介绍与母语教学部分)、照片/幻灯片(生活与庆典照片)、书籍(当地介绍与地方性知识)和影带(生活与仪式庆典)等内容进行数字化、检索字段规划,进而建立了专属的数据库。项目执行第二年开始,研究团队陆续获得当地文史工作者或文化机构的协助,深化合作关系。例如,朗岛部落天主教文化发展协会谢永泉先生、渔人部落飞鱼工作室董森永牧师等人提供了各项媒体内容,让兰屿达悟族媒体数据库的收录范围不仅限于兰恩文教基金会,更扩展至兰屿当地其他人士所产制的内容。数据类型包含书籍、单篇文献、声音、静态影片和动态影片等,内容主题相当广泛,涵盖历史、政治、社会、文化、宗教、动植物、人物和生活等,是了解兰屿当地族群、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研究者与当地人的合作,更能够体现兰屿达悟族的文化内涵,也更能呈现兰屿当地对其文化保存的努力。

项目的执行目标在于通过数字典藏机制来保存兰屿达悟族的珍贵媒体、文化内容。核心价值包括四点:第一,族群文化价值。通过媒体数据库,记录兰屿达悟族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经验,使达悟族族群文化风貌、神话传说及日常生活记事等内容得以较完整地呈现。第二,历史价值。针对在文化遗产意义上具有重要价值的部落社会,保存其过去被主流社会忽略且濒临萎缩消逝的文化产物,并借数字典藏保存其历史记载。第三,多元文化价值。创造不同族群之间互相了解与认识的媒介,使少数族群与主流文化能产生对话的功能,并使外界更了解达悟族文化,创造进一步的沟通机会。第四,参与式传播价值。推动兰屿族人运用自己的力量,通过本计划所设计出来的简易操作网络接口,学习数字内容建置,以延续并丰富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