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引言

突发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3]。突发公共事件常常呈现诸多显在与潜在的社会矛盾,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随着网络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公众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路径更加多元、隐性、复杂化,成为一股新型社会监督力量,但也为社会治理带来更多挑战。

突发公共事件和网民传播行为往往互为诱因、相伴而生,两者关系有三种:“事件→传播”型,即事件先于网民传播行为发生,网民受到事件的刺激,进而产生网络舆论对事件应对造成影响;“事件→传播→衍生事件”型,即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网民参与传播,网民情绪爆发再次引发新一轮事件;“传播→事件”型,即网民信息传播行为先于事件,例如假新闻、谣言等导致网民心理失衡以致失控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网络媒介快速发展背景下,网民爆发出空前的集体行动意向,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情绪化等特征,使网民可能参与到不实、炒作的信息传播之中,造成事件的危害性升级和规模扩大化。因此,了解突发公共事件中网民传播行为规律,有效引导网民行为,成为网络时代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此,本文以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发生的720起突发公共事件为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法和地理空间可视化呈现方法,定量分析突发公共事件中网民传播行为的特征、规律,及其背后的差异。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网民的公众参与现状,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空间治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