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角力:医患纠纷类信息沟通模式建构
社交媒体时代,传播权的泛化、言论的自由性和信息的易得性打破了专业媒体[3]议程设置的强势地位,信源与渠道纷杂,形成竞争共振的状态。当下网络舆论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网民对特定事件的讨论和表达往往夹杂着来自其他方面的情绪,从而超出事件本身的界限;二是网络表达中的相互强化和情绪共振[4]。在医患纠纷类舆情中,因为所处领域拥有的专业门槛,让整个互动过程更具复杂性,专业性成为分析舆论场中话语角力的一个维度,亦构成了参与讨论者的身份标签(如图1)。
图1 医患纠纷类信息沟通模式
依照这一模式,我们看到,在社交媒体空间中,有非常多的专业媒体节点,在某一个事件或某一次互动中,作为以新闻生产为业的专业媒体始终处于传播机制的中心,或医或患的其中一方率先成为专业媒体的信源,形成早期闭合的局部信息循环。这是反转前舆论偏颇形成的原因。当舆论被引爆,公众和专业意见领袖也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其他媒体机构的兴奋点亦被激活,整个传播循环迁移至外围,形成多主体鼎力的局面。斜线下方专业、权威的声音和上方非专业、大众的声音将在同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对话,博弈持续,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净,为后期舆论反转提供基础。基于这样的信息传播生态圈,追求真相的过程需要医、患、媒、专业意见领袖和公众都能够及时发声,尽快形成理性讨论的循环,保障外围的信息传播圈畅通,从而加速自净。这样可以有效缩短事实澄清的时间,及时修正错误的认知,扭转舆论走向,加速反转或避免不必要的反转。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非将“反转”作为一个完全消极的话语来讨论,至少从反转的结果来看,促进了在短期内一部分受众能够及时修正对某件事情的客观认知及评价。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样的舆论反转现象在当下的媒介技术环境中是必然的吗?社交媒体带来的真相生产的滞后性与用户介入与离场的即时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已经成为当下频发的舆论反转现象不可忽视的时代与技术背景。而对于舆论反转传播机制的探析,可以让我们找到阻隔真相浮现的因,从而推动我们达成追求真相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