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的主要特点

三、数字人文的主要特点

第一,数字人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在数字人文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以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为先在前提。

数字人文最初源于人文计算,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展开对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文资料通过网络分享、资料数字化等改变了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习惯,提高了人文学科研究的科学性。“数字人文学科领域的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将技术融合进学术研究,例如文本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互动游戏和多媒体等在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应用。”[19]数字技术给数字人文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工具,“数字人文的方法学基础主要是映射和模拟。映射是指将某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历史材料经过数字化之后,在虚拟世界里建立起一套相对应的系统;模拟是指新系统是对学科领域真实场景的仿真”[20]。在此基础上,数字人文也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数字化技术、数字管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可视化技术、VR/AR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成为数字人文的主要技术体系[21],进而建立起独立的理论体系。

第二,数字人文体现出文理交叉的跨学科特点。

从20世纪40年代数字人文的发端开始,数字人文就是一个典型的文理交叉学科。计算机技术与传统人文学科的结合,模糊了文理之间的界限,使得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不再是泾渭分明的独立领域,而是逐渐走向相互合作的学术共同体。同时,由于数字人文的文理交叉特点,数字人文学者来自传统人文领域、计算机技术领域、信息处理领域,在研究中形成协作关系,促使数据分析、文本分析、数字化处理、数字图书馆、信息可视化、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改变了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拓展了人文学科的研究领域。

此外,数字人文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纵观目前数字人文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数字人文研究的学科交叉性。数字人文的研究在图书馆学、档案学、史学、文学、语言学、艺术学、哲学等各领域应用极广,通过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对各学科文本发掘、信息处理、数据共享等的研究往往不集中于单一学科。数字人文的研究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壁垒,使人文学术研究从各自孤立走向综合。

第三,数字人文既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新型学科领域。数字人文呈现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拓展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数字化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经过了一个过程。最初,人文性在数字人文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并不那么重要,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人文学科最早最广应用于图书馆数字化、古籍整理和编码,人文性的特征并不明显。因此,最初的数字人文仅仅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由于其打破了文理壁垒,为人文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而被接受。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数字人文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显学,形成了新的学科领域。学者们根据实际应用的项目、过程,探讨数字人文作为独立学科的特点、要素和理论建制。

“‘数字化+人文学’的结合催生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被全世界学者追逐,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人文学研究的认知思维和知识结构,导致学术研究范式的变革,也使其人文学导向更具系统复杂性和思维多元性。”[22]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人文已不仅仅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数字虚拟技术、VR/AR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数字生活逐渐成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方式,这是数字技术对人文作用的最终形式——它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数字化生活、大数据、云计算存在于当下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深入的程度将数字与人文彻底联系在一起。而人文精神对数字技术的反向影响,又催生了数字技术的自我突破,探索科技的全新可能,以适应人类的生存需求与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