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陵冢

巍峨陵冢

陵冢就是指帝王陵墓的封土堆,又称陵丘、陵台、坟头等。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各个朝代的陵冢均有自己显著的特点。中国古代帝王陵冢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不封不树时期。

我国墓葬封土堆的出现,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而其普及则为战国时期。在这之前漫长的时间里,中国人墓葬的表现形式是“不封不树”,即葬后以土填平,“墓而不坟”,既没有封土堆,也不种植树木以为标志。正如《周易·系辞下》所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传说的三皇五帝以及西周王陵高大的陵冢,要么是后来为了纪念先祖而修建的,要么就是误传误指。例如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周文王、周武王陵冢而加以祭祀的陕西西安渭城区周陵乡的陵墓,后来被考古学者考证后确认为误传,应为战国秦王陵。因为西周时期采用的是“不封不树”的墓葬制度。

“不封不树”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初的墓葬表现形式之一,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被隆起的墓丘所替代。不过,在以后历史上的某一特殊时期,也会再度复辟,比如魏晋时期。

处于不封不树时代的周文王、周武王陵显然不可能陵冢高耸(摄于2016年8月18日)

魏晋时期战争频繁,社会秩序相当混乱,很多大墓被盗,帝王的陵墓也难逃厄运。为了防止盗掘,魏晋时期的帝王们恢复了“不封不树”的丧葬形式。魏文帝曹丕在为自己营建寿陵时,就清晰地说出了这个道理,他说,鉴于“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因而决定“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吾营此邱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可见,他害怕改朝换代、政权交替之时,自己的陵寝被人盗掘,“骸骨并尽”。

魏文帝的这个决定,对整个魏晋时期影响很大,以后的二百多年间,厚葬风气大有收敛。这种“不封不树”的墓葬,地面上没有明显痕迹,也没有栽种树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陵墓的安全,但同时也使考古工作者缺少了寻找魏晋墓葬的线索,给考古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直到今天,魏文帝的陵墓,以及西晋和东晋皇陵的具体位置,仍然是有争议的论题。

第二个阶段是封土坟头时期。

从东周春秋晚期开始,“不封不树”的陵制形式逐渐向封土坟头形式过渡,并成为帝陵的主要陵墓形式。封土坟头形式的帝陵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形态:

第一种形态是覆斗方上式。在地宫之上堆积封土,把封土垒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但顶端做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顶,称为“方上”。整个封土堆呈被截去顶部的方锥状,犹如倒置的斗,所以又称“覆斗形”。著名的秦始皇陵,采用的就是这种封土形制。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的骊山北麓,范围广阔。从外观上看,秦始皇陵的封土为覆斗状,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按《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那么按今天的长度单位折算,高合120多米,底边周长2167米有余。由于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破坏,封土高度已降至76米,尽管如此,仍显高大雄伟,在骊山的映衬下,展露出其不凡的气势。

汉代绝大多数的帝陵也采用方上的形制,由夯土筑造而成。一般底部约150—170米见方,高20—30米。其中汉武帝的茂陵,规模最大,此外,西汉实行帝后合葬“同茔不同陵”的制度,在帝陵的东面建后陵,坟丘较帝陵为小,但也是采用方上形制。渭河以北,几十座方上形制的汉陵一字排开,陵冢上树木茂盛,郁郁葱葱,煞是雄伟。

汉代以后,覆斗方上式帝陵被其他的陵冢形式替代,但在宋代曾再次恢复采用。北宋帝陵覆斗形陵台的平面呈方形,采用“陵台三层”的形状,规模较小,现存陵台高度不一,但都不超过30米,大部分在20米左右。宋代以后,方上形制的帝陵陵冢基本消失。

“无为封树”的魏晋帝陵就潜葬在茫茫的首阳山中

(摄于2017年7月20日)

秦始皇骊山陵虽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依旧气势不凡

(摄于2011年7月27日)

第二种形态是因山为陵式。因山为陵这种墓葬形式又称“凿山为藏”,将墓室直接开凿在自然山体中,形成背依大山的恢宏气势。这种陵制其实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在个别帝陵中出现,如汉文帝霸陵,是因山为陵葬制最早见于记载的帝陵。

唐朝是采用因山为陵形制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因山为陵形制始于唐太宗昭陵。据《旧唐书》记载,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临终时叮嘱唐太宗修陵要俭薄,“请因山而葬,勿需起坟”。同年文德皇后落葬后,唐太宗在为文德皇后所撰的碑文上写道:“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余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可见,唐太宗采用因山为陵的形制,陵冢不藏金玉,目的是使“奸盗息心”。

唐太宗昭陵依九嵕山凿山而建,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以后绝大多数唐代皇陵都采用因山为陵形制。确实,与“方上”相比,利用山的峰峦作为帝王陵墓的陵冢,更显高大壮观,更加坚固持久,也能够更充分地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威严尊贵。自唐太宗李世民以九嵕山为陵建造昭陵开始,因山为陵成为唐代帝陵的既定制度,也成为我国重要的帝陵形制。

第三种是宝城宝顶式。这是封土坟头式帝陵的最后一种形态,指的是在地宫上面建筑圆形或长圆形的砖城,然后在城内堆土,使封土成为穹隆式圆顶,并略略高于城墙。圆形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儿墙,犹如一座小城,称为宝城,穹隆式圆顶称为宝顶。

汉代绝大多数的帝陵都采用覆斗方上的形制(摄于2011年7月28日)

唐代因山为陵的陵制形成背依大山的宏大气势(摄于2017年7月23日)

明清帝陵几乎完全采用了宝城宝顶的基本形制(摄于2010年8月8日)

宝城宝顶式帝陵的首创者是明太祖朱元璋。有专家认为,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使方上式封土难以保持原形,为了防止坟丘被雨水冲蚀,南方各地多采用修建圆丘状墓冢并以石块围护的方法。朱元璋在修建明孝陵时,使用了同一模式,不过把石块围护变为“宝城”,陵墓封土变为“宝顶”,“宝城宝顶”的陵冢形式由此诞生。朱元璋还在宝城前方增设突出的方形城台,上面建城楼,城楼内竖立石碑,刻有皇帝的庙号、谥号,名为“方城明楼”。

朱元璋的这一做法开创了一种新的帝王陵墓建制,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其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陆续营建十三陵,都以明孝陵为蓝本。

清朝帝陵也几乎完全继承了“宝城宝顶”的基本形制,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只是在建筑的大小和形状等方面作了一些微调,如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