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陵】

【商汤陵】

商汤,又称成汤、武汤,姓子,名履,为商朝的建立者。据载,汤为黄帝的后裔,其祖上为商部族首领,商部族从其始祖契到汤,曾先后迁居八次,至汤定居于亳。

安徽亳州商汤陵

(摄于2011年10月16日)

安徽亳州商汤陵号碑

(摄于2011年10月16日)

汤为商部族首领之时,正值夏朝末年。夏桀暴虐无道,丧失民心,而商部族在汤的治理下逐渐强大。商汤在贤臣伊尹的辅助下,积聚力量,陆续攻灭邻近的葛、韦、顾、昆吾等国,成为当时的强国,并最终在鸣条之野打败了夏桀,一举灭夏,之后建立商朝。

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王国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商汤建国后,鉴于夏朝灭亡的教训,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同时采取“以宽治民”的政策,注意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甚至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也允许他们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因此,在商汤统治期间,商朝的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统治区域扩大,国力也日益强盛,影响甚远,黄河上游的氐、羌等部落都来纳贡归服。

商汤在位13年,去世后葬于亳。商汤陵有多处,包括亳州汤陵、偃师汤陵、商丘汤陵、虞城汤陵、扶风汤陵等。

其中,保存较好的是安徽亳州商汤陵,有关安徽亳州汤陵的记载也较早。早在三国时期成书的《皇览》就载:“涡北凤头村,有成汤故垒”,并说在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汉哀帝派遣御史长卿谒汤陵。在亳州曹操宗族墓中出土的字砖中有“谒汤都”的铭刻。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有“商成汤葬于涡河之阳”的记载。

河南偃师汤王陵商汤塑像(摄于2018年10月27日)

这些文献记载的汤王葬地的位置与亳州商汤陵的地理位置一致。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亳州知州曾重修汤陵,并在汤陵旁修建祠堂。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汤陵重立庙堂、门廊,种植松柏,竖立碑碣,蔚为大观,可惜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焚毁。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先后两次重修汤陵,但陵墓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革”时期又遭浩劫。笔者几年前去往亳州拜谒时,发现汤陵仅剩一高6米余的圆形大土丘,陵前立有“商成汤王墓”的墓碑,周围古柏参天,古意盎然。

河南偃师汤王陵(摄于2018年10月27日)

历史上对商汤真正的葬身之地多有争议。但《括地志》《河南通志》等史籍也明确记载商汤陵在偃师。1983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偃师尸乡沟发现了3600年前的商都西亳城遗址,按照一些文献和专家的观点,商汤陵也应该在此处。据载,偃师汤陵原来颇具规模,冢高5米,略呈正方形,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17米。不过,偃师汤陵早已被平毁。几年前,偃师商汤陵所在的蔺窑村村民重修了汤陵。笔者在偃师山化乡蔺窑村东北的田野中看到了新修复的商汤陵,但感觉寂寞荒凉。诸多商汤陵,不管哪个是真墓、哪个是纪念性墓冢,都表达了后人对商汤的崇敬。